首页 -> 2007年第9期

创造性写作的若干思考

作者:潘家荣




  新课标对初中写作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和指导,然而,初中写作的现状却并不乐观。这除了一些客观原因以外,与教师训练有误区和引导不当有关。
  1.教学模式不够多样。现行的写作教学模式往往带有很大程度的一统性,学生往往只是通过课堂命题来完成写作任务。这种单一而呆板的作文形式往往使学生缺少发现,因而“言之无物”。长期机械化的训练结果,使学生既少了写作兴趣,又少了写作欲望,更不会产生写作灵感。
  2.具体指导不够灵活。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只依照书本的训练内容照本宣科,结果是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兴趣索然。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否则空头理论讲得再好,学生仍是写不出有真情的好文章。
  3.训练过程不够系统。学生的写作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过程,既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回到实践不断循环往复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由模仿起步到独立完成并进而创新的发展过程。现行作文训练大多是想到什么便训练什么,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没有具体、系列的训练程序。学生得到的经验往往是零星的,互不关联的。或许学生在某一方面较突出,或是语言,或是构思,但不能整体、全面地提高。
  4.忽视青少年成长心理特征。初中生对社会有所接触,生活经验有所积累,但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这些特征的存在,势必要求作文教学与之相适应。一方面,作文训练的内容、方式、进程必须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协调。另一方面,作文教学必须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扩大知识面,促进其健康成长。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就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写作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名句、佳作共享。教科书其实是写作的一座丰富矿藏,里面收集的许多名家名篇有待学生从写作这个角度去发掘开采,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教师要鼓励学生摘录课内课外的好词好句好文章,收集整理,共同欣赏。鼓励学生突破课本的限制,大量阅读课外优秀作品。学生从《读者》、《名家散文集》以及好的音乐作品中摘录了不少佳作。如格莱美年度最佳歌词——一曲温情的《与父共舞》使许多学生如痴如醉。
  2.模仿性创作。模仿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方法。年轻的王勃模仿瘐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佳句。从这个意义上说,模仿实际上就是一种借鉴。
  我们强调作文要创新,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只有先学别人,才可能最后写出富有个性的文字。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因此说模仿是创新的起点。
  3.语境化创作。写作的题材还应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即提供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一切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
  譬如,“超级女声”活动,牵动了每个人的心;大长民族志气,令每个中国人自豪的“神舟"六号多人多天翱游太空事件;还有松花江水源污染事件;全国某些地方发生禽流感事件等。这些题材迎合了学生的口味,让学生有话可说,使其对写作产生了积极的态度,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保持写好作文的动力。
  学生作文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通过书本知识,其实也是古今中外的社会知识,及其由浅入深的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而形成的综合性感觉,对作文社会化、语境化产生积极影响。
  4.个性化创作。当今的学生是充满了活力,主张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追求与众不同的感觉。这一点同样也表现在写作上。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的极大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表现自我,培养创新精神。
  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权利,形式上可以是“随笔”“札记”“观察与思考”“每周一练”“千分达标”等。自由写作这种训练形式,使同学们每每有佳作。
  同时教师要展出优秀的创作成果,让学生的才能得以展示,个性得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进而会对写作的兴趣与能力提高起巨大的激励作用。
  潘家荣,教师,现居浙江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