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写作教学与情感培育

作者:亢冬梅 王章材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我认为要努力培养真诚信,就是要把过去作文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作文意识。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亲和力和积极向上的情感。周记,是学生个体情感和体验的表达,是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渠道。这就好比是学生的心灵之窗,它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老师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打磨——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打磨——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双赢”: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心理,接近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个体方式成长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淀下来,在作文中不时表露。周记贵在坚持,在坚持中逐步提升写作水平,久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这是学生坚持写周记的最终目的。
  
  二、每天一个故事,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悠久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丰满的人物形象,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情感体验。文化的沉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里流淌至今依旧熠熠发光的金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文化长廊,如明月、霜露、白发、杜鹃等融合的乡愁;如阳光、春天、莺啼、燕语等组成的希望;如梅、兰、竹、菊等体现的气节……这些传统文化的氤氲、美妙的意境对于积累学生情感作用很大。除此之外,一个人名垂至今,为我们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历史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教师觉得这样会让作文写作失去“主心骨”,会让学生在历史的淹没、文化的阴影中失去自己的声音,实践证明:不会。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跃的时候,个性的张显、生命的活力注定他们不会在历史的洪流中随波逐流,而往往能撷取一瓢或与之汇流、畅游。因为在对待这些内容的时候,他们不是简单的抄袭、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感悟,是在雄浑的历史文化支撑下找自己写作的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三、精心创设条件,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
  
  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尽可能多地情感教育,就能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其生活的积淀,从而达到积多于内而后能发于外,直至流之于笔端的良好效果。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背影》中父亲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曹刿论战》中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让人叹服。其次,运用形象魅力进行情感教育。“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在写作教学前,坚持课前一分钟演讲,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老师不应作优劣的评判;在写作讨论中,有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多鼓励、少批评。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最后,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写出真性情的文章。
  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写作课堂上,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真情教育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逐渐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就一定能让真情在笔尖下跳舞。
  亢冬梅,王章材,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