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写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段新斌




  很多教师认为在写作上花时间是典型的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之事。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牛不饮水强按头”,到头来说不定丢了芝麻,不如放弃,让学生顺其自然。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写作,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出路在哪里?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又该如何学习呢?
  
  一、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了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会达到一个新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宣泄,它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是一种精神产品。并且是一种个人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心灵感悟的、头脑思考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让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按固定的模式套路,不用千篇一律的结构形式,让写作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如何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个“表达”。
  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必须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胡编乱造,特别是我们的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写友情、写师生情。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虚情矫情,也不要让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要用条条框框去框住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要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
  作文完全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学生作文做到了“真”和“敢”,必然的结果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学生个人生活经历不同,对每件事的看法各异,如果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那么在选材上就不会是雷同的。从表达形式看,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东西。
  改革写作教学,关键是在教师。教师只有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储备写作素材
  
  实现写作与生活的结合。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如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将为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提供可能性。而在走进生活之后,教师也不能放任不管,否则学生会由于各自对生活感悟能力的差异,而迥然不同。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关系,第一步是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积累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
  实现写作与活动的结合。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亲身参与者,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做有心人,记录人和事,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如采访某个人物后写人物通讯,游览风景名胜之后写游记散文,阅读某部作品之后写文学评论。在活动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一件苦事,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材,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实现写作与阅读的结合。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一个重要的不竭之源。首先要多读,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方法和角度。其次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长期坚持这样做定能大有益处。
  的确,语文教学新理念的转变令人鼓舞,但问题不容回避,只要我们深入到问题中来,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定能让我们不再困惑,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段新斌,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