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智力

作者:向明科




  现在社会是智力社会,对未来社会的人来说智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发展智力,而不能眼睛只盯着“分”,让学生死记硬背,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呆读死记是会扼杀智力的。教师头脑中不能只有学知识的意识,还要有发展智力的意识。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把知识学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能只是讲述知识,教师要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指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思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需要了。教师的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到新知识的门口,机智而巧妙地提出问题,然后再搭桥铺路,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进入新知识的海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师的启发要设法造成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又说不出的状态,也就是造成学生的“愤”、“悱”和积极求学的心理状态。启发的目的是使学生举一反三,启发的精髓是激疑,有疑才能探索。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就要用问题激起学生思维。教学的高超艺术主要是表现在启发学生的智慧。在讲《欧也妮·葛朗台》片断时,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想想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与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有什么异同?这时同学们通过比较、分析,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对这两个吝啬鬼进行了饶有兴趣的探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巧妙设疑,激发思维。
  
  赞科夫指出:“教学一旦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要素,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从教材内容、教育对象的特点去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因素。语文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在潜力,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思维。《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的“抢”字用法时,有的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其含义,于是换个角度来问:“小张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就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张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呢?运用类比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明确了。在《变色龙》一课的结尾处小说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火柴厂走了。那群人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呢?由此学生进行了一番积极的思维,把小说的背景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结合在一起,通过设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思考,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
  
  三、发挥优势,予以肯定。
  
  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能,都有可能成为优秀者,天才人物主要看后天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潜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潜力发挥出来,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感。尤其是对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教师的认同或指责,鼓励或挖苦,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意识。学而有得,及时得到教师肯定的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大的快乐。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注意鼓励,启发中下生,使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说错了不批评,不讽刺,教育大家耐心听这些同学的发言,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纠正。一旦发现独创性的见解,及时鼓励,让他们享受到取得成绩的快乐,以此鼓励学生的学习潜力的发挥,得到心理的满足。如在作文教学中,常遇到这些情况:有的学生喜欢作文,有的害怕作文。对待前者可因势利导,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作文,形成良性循环;对待后者,得先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平时多辅导指点他们作文,当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也感受到进步、成功的喜悦。这样,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慢慢赶上来,也会慢慢喜欢作文,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因而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自尊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自觉地把学习当成一种觉悟、一种追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向明科,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