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精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作者:田淑新




  初中阶段,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轻视语文学习的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缺乏浓厚的兴趣,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教师的语言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有的教师可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有的教师讲得如同嚼蜡,甚至支离破碎。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呢?这是因为课堂语言存在着优劣的差异。
  语文教学的课堂语言,首先应注意每一篇课文语言的整体协调。一般而言,一篇课文应确定一种语言情调。如《最后一次讲演》,课堂的语言应当慷慨激昂,力量千钧,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悲愤。其次,在不影响一篇课文的整体语言风格的前提下,每一堂课的语言,还力求语言灵活多变,活泼形象,以拨动学生的心弦,造成共鸣效应。讲到激昂处,不妨慷慨陈词,声如洪钟;讲到欣喜处,不妨眉飞色舞,妙语如珠;再次,生动讲述的同时,辅以恰到好处的动作,会使形象的语言如虎添翼,产生极佳的课堂效果。如讲《孔乙己》时,可以在课堂分一回“茴香豆”,摇头晃脑,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样,课堂上就会充满快活的空气。
  
  二、学生大胆去想去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绝大多数学生说的积极性,需要表现欲强的学生来打开局面。刚开始,要注意表扬、鼓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觉性,增强其勇气和胆量。如我班有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很高,但是对问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常常引学生发笑。面对这种情况,我仍是鼓励他,教给他认真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步训练其思维的条理性。其他学生受到了感染,举手发言的日益增多。在教学中,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轻易不肯举手,往往一言不发,洗耳恭听。发现部分学生虽没有举手,但却在想问题,有的已想好了,就是没有勇气举手。当学生问的问题被“卡”住时,留心观察这类学生的表情,当发现他们似有所悟或表情激动时,便点名叫他发言,这时他们便有言可发,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多数答到点子上。再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精心组织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
  
  把课堂比作舞台,表演的不仅仅是教师。如果教师一味地“唱独角戏”,即使唱得再精彩,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如今已觉不新鲜”的厌恶感。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让他们尽情表现自己的风采。教师只作点拨和引导即可。对此,教师应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首先要巧妙设计具有一定深度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广泛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教师画龙点睛的引导、点拨。其次,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争辩,用道理和事实证明自己的见解,反驳对方的观点,激起讨论的热潮,使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四、适当开展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学生斗志、调动学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优秀成绩的重要手段。竞赛的方式和内容可多种多样。个人竞赛,可因课型灵活进行。如分析《我的老师》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思维能力,我提出了三个问题,要求学生按顺序连贯地答出。看谁答得既迅速又准确。
  (1)、全文可分几段?全文的中心是什么?(2)、记叙了蔡老师哪些事?哪些事详写?⑶、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如果按部就班地讨论,需要一节课,但由于布置了竞赛任务,学生好胜心又强,只用了半小时就完成了所提的问题,教学效果很好。
  为了增强学生们的集体观念,有时也采取团体竞赛的办法。例如:我在一班时讲,请用五分钟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背下来,你们行吗?估计有一半学生能背,我又说,二班学生用了四分三十秒,看你们如何?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提高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力求打破那种沉闷、单调、呆板的空气,创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受学生欢迎的,成效是显著的。
  田淑新,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