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如何创建和谐课堂

作者:刘振利 李善伦




  和谐的教育过程应是师生平等相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民主合作的过程,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齐心协力,师生共同创建和谐的课堂。
  
  1.珍惜学生主体,重视人文关怀,彰显个性差异。语文是最人文性的学科。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的是主体思想的挖掘,微言大义的发现,写作技巧的探究,而以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景——珍惜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反成了盲点。卢梭曾说,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断伤的结果。所以在课堂上要求废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识,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爱意”、“诗意”、“情意”和“创意”,老师对学生充满的是尊重、赏识和期待。这样师生会在和谐的课堂中共享成功的体验。
  2.丰富手段,协调配合,走合作之路。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一种适应课文教学的情中学境。我曾做过这样的问卷调查,“你喜欢语文老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讨论、辩论、演课本剧等方法。可见这些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这些教学方法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它必须是一个群体行为,是一种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动性学习。
  3.开放课堂,注重实践,共创探究型课堂。可以这样来理解“开放语文课堂”:在启发指导中,教师要启迪学生思维,须奋其志,激其情,理其思,点拨方式不拘一格。或发散,多角度思考;或辐合,归纳不同意见;或归谬,有意把学生认识推向极端,使其另辟蹊径;或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想办法打开思维的匣子。也可这样理解“开放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传授技巧,灵活运用,谋求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但更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艰巨的是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传说苏小妹以“闭门推开窗前月”为上联试探秦观,在秦观百思不得其解时,苏轼旋投一石于旁边的金鱼缸中,秦观茅舍顿开,得出“投石击破水中天”的下联。
  我认为点金术比一堆金子好,它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力”,才会自己走路,才有发展可言。同样,我们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无穷的,只要我们老师在关键处、在思辩中适时又巧妙地加以点化,他们就会掌握恰当的方法,就会自己拿着钥匙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二、创建和谐课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理清教师导和学生学的关系。课堂教学虽是要活跃思维,大胆表达,但不能一味的泛滥。教师必须及时点拨、调控、归纳、小结。一堂课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
  2.理清培养能力与传授知识的关系。语文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值得注意的是,提高人文素质仅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并非全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决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脱离方向,应时刻做到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处理好形式与实践的关系。好的形式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有帮助,但过分追求形式,就会冲淡实效,我们提倡讨论,但反对课堂三分钟热度;我们提倡实践,但反对摄像头下的表演;我们提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反对语文课堂的思路被鼠标牵制。
  4.区分表扬激励与批评指正的关系。一味地夸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缺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陷。因此,教师不仅要时时激励学生,更要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诚恳地指出不足。表扬激励可以使学生获得信心,从失败走向成功;批评指正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刘振利,李善伦,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