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语文教学贵在积累

作者:叶加训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有意识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文字、生活经验和方法,积累越多,学习起文章来就会越迅速、全面、深入。
  学生学会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学习理解起文章来,就会越迅速、越全面和深入,听说读写能力就越强。丰富的知识积累是创造精神的基础,因此,充分认识积累的意义,掌握积累的范围,学会积累的途径和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对于使学生成为语文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无疑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一、积累的范围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三个硬面摘抄本,一是课堂积累本,二是材料积累本,三是课外练笔本。材料积累本第一页是目录,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名人名事、学法指导等类,课外练笔每周二至三次。三年共九大本。
  1.语言积累。成功的语言积累能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学会积累语言,提高阅读写作水平。因此,我们在学生阅读时要求:(1)摘抄优美词句、句子、段落,记录优美的短文。(2)捕捉大众语言中新鲜生动的语言。(3)文章剪贴。学生自订报刊,阅读后分门别类进行剪贴。如学习方法类、文学常识类等,并要求学生对有些剪下的文章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诗文积累。为了便于学生积累,学校开放图书实验室,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一首诗,并在下午预铃后设了“课前一首诗”活动,每天十分钟,并要求一周内熟记二首古诗,这样就把积累本上的东西转移到脑海里,运用起来就更方便些。
  3.生活积累。材料来源于生活,我们指导学生平时要深入观察生活,到闹市、到农村、到工厂去观察自然风光,体察世态人情,用日记的形式,抓住细节,把人、事、物、景的特征记录下来,这些素材,成为学生头脑中的源头活水,何愁学不会文思泉涌?
  4.思想积累。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勤思善思,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思想积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能更深入理解、思考阅读的内容,增强记忆,同时也能抓住阅读中的一闪即逝的思维火花,记录自己的新发现、新观点。
  5.创新积累。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践积累,是创造之源,创造之本。在学生积累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想象,培养创造能力。(1)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把超越课本、超越老师的想法、观点记录下来,共同研讨。(2)记录想象、联想中的人、事物,开拓自己的思路。(3)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再创造。(4)文章“一题多做”,多角度立意。
  
  二、积累的方法
  
  无论是语言积累、诗文积累还是生活积累、创新积累,都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我们主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博览。即广泛阅读。多读好书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学生开阔视野、健全人格的途径。
  2.品味。即对积累的素材仔细地品味、顿悟、加工、分析,挖掘材料的内涵,感悟人的思想感情。
  3.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就是感受的过程,“见”就是领悟。所以,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有利于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
  4.梳理。主要指对课文的积累。教材的知识点,分布在每篇课文当中,没有清晰的系列性,我们帮助学生把易写错的形近字、易混的近义词、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文学文化常识等进行梳理、积累。
  5.运用。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的途径有:(1)直接引用。如名言、古诗等,在作文、口述时,原文照录。(2)灵活运用,即引用的事例,不抄录原文,经过融化,变成自己的话。(3)与课文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在学习课文中加以运用。
  通过积累,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语文成绩;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拓了视野,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加训,山东私立青岛胶州英姿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