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审美教学的理性基础

作者:潘家明




  教育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种艺术。当教师更多地懂得如何将美的情愫进入教育领域,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扩展、去完善这种美的时候,教学就成了一种艺术,一种特殊的创造艺术。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之一,追求语文教学美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既是广大语文教师的理想,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美的因素,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它们,去发现它们,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之中得到感染提高审美能力呢?要创造语文教学美感,首先要求教学应当遵循语文教学的审美法则。
  
  一、由“形”到“情”感受美
  
  审美教育总是从感受美开始的。要使学生感受美,必须设法在他们面前显示生动、鲜明的形象。比如讲读朱自清先生的《春》,教师首先要充分展示文章所描写的自然春景,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春之美景,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这种从“形”到“情”的感受过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从美感中产生热爱大自然、创造优美生活环境的情感。
  要让学生由“形”到“情”,教师还要从人物的形象入手。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中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并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体验人物的情感美。如教师在讲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要让学生去朗读、品味描写老师的那种关心“我”的语言、上课时的神态以及和我们做游戏时的动作,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体会师生之间的情谊,从而感受人情美。
  
  二、由“情”到“理”鉴赏美
  
  感受美,应该说是审美教育的初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学生在审美的熏陶和感染中,使他们逐渐地形成对美的热烈的真挚的追求。在他们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他们鉴别美丑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缺乏理性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感,只有形成了理性观念时,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形成自觉的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因此,一个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通过内心思想来引导学生感受美,而且要通过外在形象,由表及里地启迪学生去识别真伪,明辨是非,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对白杨树的形象性的热烈赞美之后,在结尾处以激愤的笔调怒斥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他说:“让他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确实,白杨树的形象,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内容,教师要善于将形象性的语言和思辩性的笔触结合起来,从中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哲理美。
  
  三、由“悟”到“发”创造美
  
  培养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是整个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地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达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
  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想象的基础上进而让他们模仿,再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个过程,也就是由“悟”到“发”的过程。
  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是一篇赞美祖国锦绣风光的优秀散文,它按照天山的地理特点从外围到深处,从低处到高处的线索,展现了天山绮丽的雪峰、溪流、牧场和天然湖泊的景色。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琢磨文章的写法,让他们在欣赏领悟过程中激发创造的火花。学生首先可以通过模仿写出富有新意的好文章。学生的习作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名家作品的启示和自己内心的领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悟”与“发”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悟中发,发中悟,这样才能使学生美的情感喷涌而出。
  如何达到语文教学的美感效应,许许多多的语文教育家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也创造出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归纳起来,创造语文教学美感的手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象直观教学创造美感
  
  语文教学美感是一种具体生动形象化的教学,它总是通过审美媒介——课文的鲜明形象来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把课讲得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给学生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睹其状的形象感。
  第一,指导学生“美读”,感知作品。“美读”,能够使朗读者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将文章的情感传达出来。通过“美读”能使学生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景中去体味、领会、琢磨、评赏。通过“美读”,学生能把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乃至“布乎四体”,形象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运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视听艺术形象,能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随着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的普及运用,教学的艺术手段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运用电教化手段,能使抽象的教材形象化,使教学内容具体形象,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感染力强。
  第三,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知识。语文审美教学的形象性,可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来实现。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活动把握抽象的理性知识。教师可运用比较、拟人、摹状、夸张等,充分发挥语言的形象功能,调动学生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情境设置教学创造教学美感
  
  情境教学是对一定事件的形象描述或模拟,设置一定的环境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
  根据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起着重要作用。李吉林老师概括的创设情境的“四为”和“五要素”,十分精辟。“四为”即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五要素”即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中心,着眼创造性;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贯彻实践性。要实施情境教学,还必须注意把握创境——入境——移情——共鸣这几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以美、趣、智的特点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通常情况下,教学内容与学生既有时间距离,也有空间距离,加之教师枯燥无味的分析和灌输,导致很难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存在陌生感。情境教学以生动直观的语言描述创设各种情境,再现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景况,使教学贴近了学生,使其因感文中的人、事、景、物在头脑里“活”起来。要使学生深入情境,教师还必须通过选择或综合运用实物的演示、音乐的渲染、图画的再现、角色的扮演以及语言的描绘等途径,使情境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使学生通过亲身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从而摈弃假、丑、恶,追求真、善、美,达到教学美感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三、愉快对话教学创造教学美感
  
  愉快对话教学是一种美的教育,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同时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健康的发展。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愉快对话教学主要是理顺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杜绝消极情绪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发挥正常情绪对认知活动的促进作用。愉快教学不带有规定性、强制性,让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心理需要,不杂个人的功利目的,无拘无束,自觉自愿,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追求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和美的享受。愉快对话教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和合个性的有效结合,也具有审美的价值。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与学生对话交流沟通,让学生自力品文,“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不至于跟着别人‘说长道短’”(叶圣陶语)。总之,愉快对话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自由、愉快和审美的对话中获得知识,让过去的“苦学”变为“乐学”。
  感之以象,动之以情,设之以境,寓教于乐,合作共进是实现语文教学美感的基本方法,广大的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就会绽放出绚烂的光彩,语文教学就会朝着理想境地迈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日渐提高。
  潘家明,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