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高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及其实施
作者:李富才
一、高师语文德育内容的广泛性与具体、明确性
与普通中小学比较,高师语文教材(汉语课、文选课、文学课程等)蕴含着更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政治理想、道德审美等教育内容,这些自不待言。同时,也可以发掘十分丰富的专业思想教育内容。如教《师说》,师生可一起去认识从师的重要性,教《介绍一件大事》,师生共同立下志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几百篇各类体裁的优秀作品,都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去观察和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遥想未来美好的世界,并以此为平台,构建符合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高师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教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无不渗透着思想价值观和职业情感的思想教育因素。诸如教师的板书、语言、神情、举止、风度、品格、仪表;汉语教学中汉字文化意蕴的讲解,组词、造句、举例的思想性;说话课上选择的素材,交谈的事物,创设的情境,评述的思想导向;文学课上用一个个优秀的作家来现身说法于学生,用一篇篇作品来感染教育于学生;选修课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有学生到小学开展的见习、实习活动等,都是构建语文教学中德育内涵的诸多侧面。正如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所说的那样:“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换个角度说,高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又是具体、明确的。虽然其内容是广泛的,但是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崇业、创业、精业的进取精神又是最基本的。徐特立先生说过:“学习要有事业和职业的目的,就应该为工作而学习。”关于师范生学习思想的教育,我们从其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起,就应该教育学生明确: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为了自觉地学习课文中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人类文明的殿堂里,在语言文化的涵咏中,在与历史、现实的对话中反省审视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价值和生存方式,通过“享用语文”来升华个性,并通过实践能力和人性的合金来塑造职业人格,自觉地完成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的转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所作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有时学生只是鉴于某些外在条件而按施教者的要求去说和做的。但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培养思想观念与行为一致的人。如果我们能使受教育者比较透彻地理解学习要有事业心和职业荣誉感的目的,并且引导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行为的社会效果来鉴别自我行为的正确或错误,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或内疚,并以此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那么他们就会将某个道理或道德认识纳入自己的行为准则、体系中去,并学以致用,内化为个体品德。马克思曾从哲学的高度指出:人可以“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成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因此,高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在以共产主义政治思想教育为指南的同时,主要是通过进取精神和“崇业、敬业、精业”的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确立以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代新人为己任,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开拓不平凡的境界为使命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职业人格理想,这就是高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具体而明确的内容。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使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更有实效。
二、德育途径的多面性与方式的随机性
高师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涉及范文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而且教学过程中已具备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教育儿童的德育机制,这就为语文学科实现德育途径的多面性提供了条件,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方式要从其内容和途径的特点出发,作出随机的安排。
第一,范文教学中的德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以作品为体验的主要凭借,以教学目的作指导,以潜移默化为主要手段,使范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为一体。一般说来,范文教学中教师的注意点应放在学生作出判断的方式上,而不是放在学生的判断所表现的与教师观点一致的那种内容上。因为语文课不同于政治课,同时受教育者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本身是主体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真正能够促进这种理解的是学生求得结论的思维、对话(与文本、作者、编者、教师),直至争论的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结论或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受教育者自己的积极思考得出的结论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并付诸行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理性的教育相比,受教育者更易接受情感的教育。情感是构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为此,范文教学要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动之以情,进而以含蕴的理念,诱导他们穿透事物的认识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教《与妻书》,教师以声泪俱下的表情朗读,并与学生一起动情地想象和描述作者写作本文时的英雄气概,学生无不因烈士的“儿女情长”而动容,又无不为烈士的英雄志坚所折服。这时施教者再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鼓励,受教者往往会从一个林觉民联想起中华民族无数优秀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到他们崇高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体会到一个师范生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总之,当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他们也就能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与审美感,树立起高尚的人格。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通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入境”与“悟神”,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打成一片;“惟文”,联想、引申和发挥,才有凭借。这是实现语文教学授业传道的经验之谈。
第二,作文教学中的德育,首先要与范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点,高师的语文、文学、写作课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依据和条件。教学实践证明,有机地利用蕴含在范文中的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写作训练,不失为德育的有效途径与方式。其次,在命题、写前指导、评语、讲评等环节中,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如学生通过写《礼仪与文明》、《可爱的校园》、《浪费水电粮的情况必须改变》(调查报告)一类作文,就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并导之以行。再比如,还可以通过大作、小作、读书笔记、周记、影评等各种形式的写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把作文训练和思想认识的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使作文指导与育人工作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可将语文学科的德育延伸到课外的学科活动、广泛的文艺天地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首先,发挥课外活动的德育功能。如针对一些学生(定向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可在校内举行“假如我是(教师)”的演讲比赛,举办“春风桃李”师生书信交流会和《红烛颂》诗文展览,开展“当小学教师有出息吗”等辩论赛和《一个都不能少》的影评征文活动,从而融思想教育、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思辩能力于一炉。其次,要发挥课余文艺生活的德育功能,如文学社、影评组、戏剧表演、读书会等社团兴趣活动,可利用学校的报刊、橱窗、广播站等开辟名作欣赏、习作点评、影视评论、新书介绍、新闻集锦等栏目,以较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课外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指导阅读,介绍欣赏方法,收集名言警句、教育格言,甚至组织部分学生举办文艺沙龙创设自我教育的条件。与此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料、影视资源,不断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对社会信息资源的评价取舍能力,促进他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健康快速成长。实践表明,将有价值的信息和优秀的影像资料收集应用于课堂内外,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桌别具风趣,又极具品味的文化精神套餐。再次,要发挥社会的德育功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密切,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一切积极因素,组成教育合力,促进受教育者优良品德的迅速形成和深化。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请英雄模范来校作报告,进而开展学英模、写英模的活动,促进学生把报国之心化作学习之行。再如在进行进取精神教育时,我们除了开展各类语文竞赛活动外,还鼓励学生与优秀、特级教师通信,组织学生去访问、座谈,让学生从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获得启发与鼓舞,进而立下当一名优秀教师的志向。
第四,教育实践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到小学进行的拜师(导师制)、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已成为高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又一重要途径。陶行知先生说:“学做教师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师范生到挂钩学校接触小学实际,体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需要具备什么,经常去与未来的教育对象——小学生接触,参与他们的故事会、演讲会、演唱会等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寒暑假可到所在家乡附近的小学作访问调查,并指导各类冬令营、夏令营、志愿者或各类兴趣组活动,让师范生边观察、边实践、边体验、边领悟,逐步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内驱力,以实现职业情感的渐增与转化;在拜师和语文见习活动中,请师傅传教书育人的“真经”,使外在的教师典范内化为学生坚定的职业信念;在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并在实践中端正教育思想,巩固专业思想,培养崇业、创业、精业的教师职业精神。这样,以拜师、见习活动为主线,以教育实习为主体,可以形成语文教育实践中“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教育儿童”的德育机制。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这种言行一致的环境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观念和个人向上的精神阶梯,比较容易形成。
以上笔者对高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作了粗浅的探讨,如何使高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更好地遵循语文学科本身的规律,寓德育于高师语文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但愿本文能引起新时期师范定向生培养的同行和专家的重视。
李富才,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