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散文《搭石》美感解读

作者:严凯捷




  《搭石》是作家刘章回忆体散文。整篇文章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有关那搭石的点点滴滴,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下成了柔美的画面,在字里行间悠悠地荡来。
  全文闪烁着朴素的思想,透出许多深意,值得咀嚼回味之处很多。乡亲们身上的传统美德是巧妙地在平凡的“搭石”身上默默凸现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边踏过,这就是搭石。”简单点说,搭石就是铺在水中,供人方便行走的石头。如此普通的石头,在作者眼中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把流淌在搭石上的这道风景向我们一一展示,那是“踏”出来的美景、美感。
  解读一:来回“踏”搭石——心有他人,是入微的贴心。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作者一连用了几个关联词,把老人调整搭石的动作连接起来,使文句顺畅自然,条理清晰。他为什么要在合适的石头上踏上几个来回?搭石本来就是天然石块,多踏几下扎进溪泥里才会平稳。搭石是乡亲们特殊的道路,上面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挑着箩筐的,有驼着柴的,有挎着篮子的,还有背着书包的,等等。如果踩到不稳的搭石,就会有人摔倒。善良的老人想到了这点。作者通过生动地刻画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把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来回踩踏,深深下弯的后背,映在水中的倒影,不就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解读二:一行人“踏”搭石——协调有序,是心灵的默契。
  据作者介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乡亲们有二百多天要在搭石上踏过。“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的描摹,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却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乡亲们团结友爱,心有灵犀一点通。脚步轻快,清波荡漾,阳光云彩,如诗如画,这难道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解读三:帮人“踏”搭石——助人为乐,是淳朴的民风。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年轻人背着老人,充满关爱地踏过,小心翼翼地踏过,快乐地踏过。背老人觉得那么理所当然,那是因为山里人具有一种服务老人、尊重老人、敬爱老人的传统。更重要的是乡亲们把伸出手帮人一把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不难想象,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们肯定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陪他一起走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乡亲们相亲相爱,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乡亲们心中播下了真爱的种子。老人、孩子、陌生人站在溪边,会心地微笑,轻轻地挥手,这就是一道动人的风景!
  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事物,都是风景。在搭石上没有嘲弄,没有争斗,没有歧视,没有贵贱之分,有的是尊重包容、相亲相爱的人间真情。作者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要走上62道,一年要走上12400道,13年一共踏过了1612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一个人跟着一个人,动作协调有序,足音踏踏,水声淙淙,人影绰绰;两个人对面来到溪边,微笑止步,示意让对方先行,闲话家常;还有年轻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一块块、一排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无怨无悔、默默无语,但分明在夸赞着团结、友善、自觉、谦让、朴实的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平凡的石头会说话。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作者的家乡会永远消失,但深深扎下的美好情感会永远留存。
  严凯捷,教师,现居浙江余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