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语文教学应强化德育功能

作者:史爱青 蒋丛英




  我们认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而深远的。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呢?
  首先,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真诚地爱学生。老师是课本和学生心灵共振的传递者。教师要学生动情,首先自己进入课文,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教师不是演员却胜似演员。你可能语音不太准,朗读技巧不高,但情感必须真切自然。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必然导致思想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双重失败。教师的冷漠是语文教学落实德育的最大障碍。因此,教者一定要做到以情动之,使之动情。其实就是说教师首先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然后再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其次,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效能,使学生在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语文课程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教者要针对教材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塑造学生顽强向上的品格。
  《失根的兰花》《土地的誓言》《乡愁》都表达了作者身处异地却心系故园的那种对故乡、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拳拳爱国心凝聚在字里行间,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魅力,自然会引起学生强烈共鸣,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可利用文中海外赤子爱国爱乡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教育。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友邦惊诧论》能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那种刻骨铭心的仇恨。学习课文时可以联系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更明确一个铁的真理,落后是要挨打的。从而激起他们积极进取的热情。从《故乡》和《范进中举》中我们看到了旧中国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看到了旧中国的人情冷漠和世态炎凉。今天,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是何等的幸福。一九九八年夏天,那场特大洪灾,有多少人失去了家园。但是,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的高尚风格,齐心协力,共度难关。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外对比,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和平的可贵,幸福来之不易,新中国的可爱,自然地也就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3、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灿烂辉煌的历史。
  《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让我们看到了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事业上的智慧结晶,得到了美的享受。《核舟记》《口技》等又让我们看到了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高超,感受到了高超艺术的魅力。《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都出自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而且文如其人,它们的作者都有曲折的人生经历。这些作者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精髓,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4、了解中国国情,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目前,地球资源日渐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大自然危机四伏。利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喂——出来》等课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他们了解我国的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中国和世界,知道我国的优势和不足,使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悟出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熏陶感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史爱青,蒋丛英,教师,现居山东栖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