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鲁迅是个矛盾的人

作者:吴 俊




  鲁迅也是一个矛盾的人,鲁迅本身也内含着自我冲突。上面说他复杂,有的时候他是意识到自我矛盾,有的时候他是并没有意识到自我矛盾。在矛盾性上去理解鲁迅,我们就会发现,鲁迅的生活,他的个人性和社会性是纠缠在一起的。而且,他作为一个文化人,又同政治活动纠缠在一起。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格局里面,鲁迅自身显出了思想上的严重的矛盾性。
  可以再举一个非常私人化的例子,从中看鲁迅的矛盾性。在和许广平恋爱直到定居上海的时候,社会上仍很有点不利他的传闻。因为鲁迅是名人啊,有人就告诉鲁迅,说在某某咖啡馆,听到一些作家在议论你。说鲁迅弃北京之正妻,而与女学生鬼混在一起。许广平是他的女学生。那么说这些话的人是谁呢,都是我们文学史描述里的进步作家,革命文学阵营的人。所以,就是鲁迅同一阵营的人,也在说他的坏话。鲁迅晚年多次诉说,最痛苦的是什么,是朋友从背后射来的冷箭,暗箭。对明火执仗的敌人,我有心理准备,但被朋友,被家人所抛弃,却是最大的打击。因私人生活而遭到社会非议,说明鲁迅的个人生活已经社会化了。这种个人生活的社会化,造成鲁迅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也产生或强化了一种矛盾。什么矛盾?鲁迅认为,自己年纪这么大了,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鲁迅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凭什么能够获得许广平这样一个年轻女孩子的芳心呢?他自己说,我不敢,我怕辱没了对方。但是在鲁迅的书信集里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广平鼓励他,没有许广平的鼓励,鲁迅他不可能迈出这一步。但是鲁迅最后迈出这一步的时候,一方面很自卑,鲁迅在爱情心理上是有很强烈的自卑感的,只是一旦意识到他必须走出这一步的时候,他大声说出了一句宣言似的话——他既是对许广平,也是对社会说,我发现我比许多人都要高尚,我可以爱。这种宣言已经说明不纯粹是私人关系里面的一种说法了;他就是带着一种挑战的心理说,我可以爱,我爱了又怎么样。在这样一种挑战社会的说法的同时呢,他又在不断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谦卑心理。这真是一种矛盾啊。这种矛盾现象在鲁迅的生活当中其实一直是存在的。
  在鲁迅的社会文化实践中,也表现出一种矛盾。简单地说,鲁迅这个人一辈子执著于思想启蒙。他在三十年代还说,为什么写小说,我就是要搞思想启蒙。鲁迅的思想启蒙是什么?首先是一个觉悟的革命先行者、一个个性主义者的思想启蒙。个性主义者,非常看重自我的价值,要把个人的价值凸显在社会和群体层面上的。但是,因为鲁迅又是一个非常具有使命感的人,他的为民族改造的献身精神,就像信徒对上帝的虔诚。这就是一种矛盾:一个个性主义者,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意识,同时却为了社会和这样一个民族的改造而牺牲了自己。鲁迅的社会实践,他的思想上的特色之一,就是他以一个个性主义者的自觉而融入了社会改造和历史进步的大潮之中。我们都知道鲁迅晚年是和政治活动有很深刻联系的。在这样一种联系的过程当中,我们有的时候有一种解释,就是说鲁迅是自觉地参加了政治活动,乃至于政党活动,并卷入了政治纷争的这样一个人。但是,我对此的解释是,因为鲁迅是一个个性主义者,所以他很注重,很强调自身的独立性,同时呢,他又是一个把个人价值纳入到社会进步潮流中去的人,他把个人的奋斗同社会改革、时代进步的潮流融为一体。所以,在每个时期,鲁迅都会做出尝试性的政治选择。我说他是尝试性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呢?他始终坚持了个人的价值判断。所以我们会看到,鲁迅进行过很多尝试性的政治选择,但是,他都首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其次,他对自己和他的同志,我们一般说的革命的同志,政治方面的同志,也都保持了一种批判的、客观的立场。在这一点上,鲁迅是一个政治意识很强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个人独立性非常强的作家。鲁迅参与“左联”的经历足以说明这一特点。因此我们如果用一般的政治人物的概念去评价鲁迅的话,有的时候就很难获得圆满的解释。比如说,有人就希望鲁迅写政治宣传方面的文章,但鲁迅明确回答,搞政治宣传我是不行的,我写写杂文还可以。这就说明了鲁迅介入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一种个人的姿态特色。鲁迅在政治中仍然有着个人的坚持和固执。从这一点来说鲁迅身上的矛盾性,就是一方面不拒绝政治,还强烈地参与政治,另外一方面,又保持个人立场。但在许多时候,个人立场显然会与政治要求产生冲突或矛盾。鲁迅晚年的苦恼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
  鲁迅有一篇作品叫《过客》,《野草》中的。我想用《野草》中的《过客》这篇作品的过客形象来形象化地表达我对鲁迅的一种阐释。《过客》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人上场了,碰到一个老头,还有他的小孙。过客,说明人行走在异地。他就问老人前面是一个什么所在。老人就回答,前面是坟。坟意味着什么?生命的终点。然后问小女孩,前面是什么?小女孩说,前面有很多花,鲜花,各种各样的花,很好玩。一般来说坟地上都长满了野花。但是过客却一再追问,野花和坟的前面是什么。坟地代表生命的终点,死亡:鲜花,烂漫的野花,代表了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但是鲁迅要追问的是,在生死之前,或者说之后是一个什么所在。那不是我们所知道的。老人就回答了,我没有去过。他劝这个中年过客,你不要往前走了,很危险的,那是一个不知所终的前方。但是,这个过客连水都不敢喝,连坐下歇一歇都不敢耽搁时间。他说,有一个声音在前面催促我,让我朝前走。这篇作品的结尾就是过客踉踉跄跄地朝着前方走去,夜色包围着他,跟在他的后面。鲁迅所设定的这个过客的形象,他的前方是一个不可穷尽的、无穷之远的远方。那是什么地方谁都不知道,不能解释。这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前方和前行。但是我们由此认定鲁迅是一个虚无主义者,神秘主义者或悲观主义者吗?我看也未必。执著于当下,执著于现实是鲁迅的特征。哪怕面对当下、现实的困境,还是要前行。往前走是不能停止的。也就是说,思想上的脚步,你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哪怕你走错路,走向的是一个不知道目标的前方,你的思想和生命的价值也必须是走。这就是向着黑暗的绝望的抗争。暗夜里的独行的过客,这个情境对鲁迅是很有压迫感的,看不见亮光,又很少有同志,所以他的思想,在当时可以说真正能够认识到他的思想的深刻性、伟大性,并引起共鸣的其实是不多的。但过客的坚持,无疑又是希望的象征。鲁迅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历史过程当中的一个中间物。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过客。但是我们的价值在哪里?价值就在于实现我们现实、当下的生命价值。明知前方之无穷之远,但过客的前行就是自我价值的当下实现。他将生命投进了现实,证实了生命的现在进行时,同时呈现了一种生命价值实现的境界。所以鲁迅这个人既是非常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也是生命形态上的一个极其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但是,你要叫他设计一个政治理想,设计一个社会远景,鲁迅则说,如果把黄金的世界都预约给现在的年轻人的话,那么以后他们得到的失望就会更大。这也表明了鲁迅对一种乌托邦的社会和一种乌托邦的政治的一种反感与批判。他关注于我们当下的行动,当下的思想。所以向着无穷的远方前行的鲁迅,即便被黑暗所包围,他也是我们的希望者。鲁迅用指示黑暗且被黑暗所吞没的方式带给我们希望。这是我对鲁迅的一个基本看法。
  (选自《长城》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