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古诗词中虚词的意义分析

作者:刘小华




  鉴赏古诗词时,人们往往忽视诗词中虚词的作用。其实虚词往往不“虚”,诗人对似乎无足轻重的虚词往往情有独钟,经过精心锤炼,虚词反而耐人寻味。如“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杜甫《滕王亭子》),其中“犹”“自”为诗人精心雕琢的虚字,此句一写墙外,一写亭中,墙外旧景“犹”在,亭中松声“自”响,经过两个虚字的点染,将滕王阁见证的历史沧桑一笔唤醒。再如周邦彦咏蔷薇词:“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有了这些虚词,诗词就显得韵味十足,情深意长了。
  虚词在古诗词中往往起到一种舒缓音节的作用。古诗词讲究节奏的匀称,音节的和谐。虚词运用得当,文章气势旋转流畅,吟诵起来余音缭绕,余韵悠长。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有人挑剔说可删去“与”、“共”二个虚词,其实不然。从音韵节奏上看,原句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改句成了“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两相比较,原句节奏从容舒缓,音韵十足,吟诵时能唤起读者的形象思维;改句节奏紧迫,使人不暇思索。正是有了这两个字,才使句子音节和谐,脉络连贯。没有这两个字便会韵味全失。从意境上看,原句写仰视所见,重在写“落霞”,而以“孤鹜”为衬托;下句写俯视所见,重在写“秋水”,而以“长天”为衬托。两句合起来看,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历历如画地表现了滕王阁的绮丽景色。如果删去“与”、“共”二字,文中的意境就不可能达到如此鲜明的程度。
  虚词在古诗词中还能起到表情达意、深化意境的作用。清人袁仁林《虚字说》认为:“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以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阁,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神见焉。”足见虚词是我们深刻理解、体会古人所传之深情、所达之真意、所表之意境的重要凭借。从虚词入手鉴赏,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现以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为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两个不起眼的虚词“又”、“应”着手,就能很好体会词人的写作意图和写作心境。“小楼昨夜又东风”,这个“又”字,简洁明了却又含蕴丰富,虚实相生。“又”至少有三层意思:一惊春来之早;二怨春来之繁;三恨东风迟迟不“了”。恰是词人被俘一年之际,东风“又”入小楼,阶下囚的生活又熬过了一年,后主还将在“垂泪对宫娥”的日子里苦度,这是写实。仅用一字就传神地刻画了词人厌春的悲慨,体现了词人对“东风”的无可奈何的心境。这种心境,是词人对故国怀念、对丧国悔悟的升华,浸透了词人历尽沧桑、不忍回忆却又不得不回忆“花月正春风”的心绪。这又是写虚。同为“春风”,昔日“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而今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个“又”字,对照今昔之变,使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那“人生愁恨何能免”的哀肠欲绝、缠绵悱恻的哽咽之声。“雕栏玉砌应犹在”,这个“应”字,力透纸背,用得也是极有功夫。“雕栏玉砌”是作者早年寻欢作乐的地方,“别殿遥闻萧鼓奏”,词人对此十分谙熟并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现在却囚居深院小楼“垂泪对宫娥”,二者不堪对比,因此,“应”是词人心中的向往和希望。但此时,词人身陷汴京,而“雕栏玉砌”却远在金陵,遥遥几千里,“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虽向往而不能亲睹,只能用“应”字来揣测。一方面,“故国不堪回首”,另一方面,“雕栏玉砌应犹在”,其间痛苦不可言状,仅一“应”字就传神地写尽了画笔所不能及的深哀巨痛,此所谓“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由此可见,“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论文偶记》)。虚词虽虚,但它在音韵节奏、表情达意、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却实在不能忽视。
  刘小华,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