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关于加强校本教研的实践与调查

作者:熊仁山




  新一轮教育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变革,它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因此,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如何引导教师适应新要求,接受新挑战,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现教师由“教书匠”向“学者型”、“研究型”转变,是摆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市教育点多面广,全市中小学(村完小以上学校)有560多所,22万中小学生,1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而专职教研员不到10人。要担当起培训教师、促进其专业成长、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重任,显得“杯水车薪”,“力不从心。”为此,我市从2003年开始,主动将“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提出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这样,既减轻了县级教研室的压力,又增添了教研队伍的活力。
  几年来,由点到面,制度不断完善,思路不断创新,方法不断改进,成果不断涌现。出现了“教研员沉下去,能力升上来;管理者蹲下去,气氛浓起来;教师钻进去,教研活起来”的可喜局面。营造出“师生参与积极,课标落实主动,课改进展和谐,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了总结经验,幅射全市,最近我先后深入到28所中小学,就“校本教研”专题进行调研,现将各基层学校带共性的经验、作法和成效归纳整理如下。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障碍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惯性的影响。教师既是新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开发者,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因此,教师是课改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市把教师的培养、提高和角色转型列为走进新课程的重点。而教师的培训仅仅依赖上级有关部门,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立足本校,通过整合本地本校的教育资源,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实现教师与教师的互动,教研员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这就是我市2003年提出“校本教研”的初衷。具体作法是:
  
  一、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管理上确保“校本教研”的有力推进。
  
  为了强力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步伐,2003年初,丰城市教育局先后制定下发了《丰城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意见》、《丰城市教育局关于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实施细则》、《丰城市教研工作先进学校评比方案》、《丰城市“教学功臣”、“教研能手”、“科研型教师”、“希望之星”评比方案》等文件,分别从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工作达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论文征评、课件制作、教学设计、优质课竞赛、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方面量化积分的办法,进行考核、评估、评比。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全员参与、主动科研的积极性。使教师敬业有动力,学校工作充满活力。“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教学创新”已成了每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的目标。仅以课题研究为例列表分析比较如下:
  
  此外,我市还进一步完善了三级教研网络,即:全市成立了中心教研组,乡镇之间成立了合作教研片,学校则成立了以校为主的“校本教研”组。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1个由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共119人组成的中心教研组,6个合作教研片和123个校本教研组,俗话说“风正好扬帆”。浓厚的教研氛围,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全体教师一心扑在教学教研上干事业的正气,是顺利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
  
  二、加强教研员的引领作用,从方法上确保“校本教研”的有效进行。
  
  教师的教研热情被激发,学校的教研氛围被营造出来之后,如何帮助学校引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改教研信息相对滞后。而课题的选择,课标的落实,活动的安排,校本教材的研发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理论功底、视野开阔、思路前瞻性强的人“导航”,这方面教研员是最佳人选。为此,市教研室首先从加强教研员自身建设着手,提出了“为教学教研释疑解难,为教师成长铺路搭桥,为‘课标’落实添砖加瓦,为校本教研出谋献策”的岗位目标。其次,要求每位教研员都要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深入基层学校落实“四个一”。即:作一场教改教研的专题讲座,主持一个课题研究,上一堂体现课标的示范课,培植一个“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市教研员先后深入中小学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学科课标解读”、“课题研究”、“教学反思”等专题讲座达168场次,听课教师达16000多人次。先后培植了10个校本教研的先进典型。如丰城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的开发;丰城一中创新常规管理的经验;剑光初中教师人人有课题的激励机制;荣塘初中开展的学生个案研究;新城学校的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石滩中心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铁路中心小学“精心准备课前、科学运作课中、冷静反思课后”的作法;市实验小学在校本教研中让每位教师“更新观念,感受乐趣,学会反思,品尝成功”的经验;河洲中心小学创建和谐校园的研究;铁路中学每年一届教师全员参与的教学反思展示会等等。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行动铨释了“什么是校本教研”、“怎样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市教研室及时在这些“典型”学校召开“现场会”、“研讨会”,让大家亲身感受本乡本土的成功经验,心悦诚服地回去“学着干”。这样,一方面对大面积推行“校本教研”产生了积极的幅射作用,另一方面,每位教研员也在“四个一”实践活动中,普遍得到锻炼和提高。2006年2月,《江西教育》以两个栏目的篇幅,刊登了六篇文章,对丰城市的“校本教研”作了专题报道——“丰城市优化农村教研的实践”。
  
  三、加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从实效上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市一贯倡导“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由于活动内容的确定,课题的选择都是来自教学实践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所以教师格外关注,并乐意参与进去。例如:刚走进新课程,大家对“课标”都是一知半解,不少老师甚至是穿新鞋走老路。针对“课标”意识淡薄这一实际问题,我们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一堂落实课标的好课”展示会、“微型教学竞赛”、“说课评比”、“教学设计征评”等活动,而每次活动评判的标尺,就是“课标”。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无论是获奖的教师,还是被淘汰的选手,都加深了对“课标”的理解,提高了全体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课标”、体现“课标”、落实“课标”的主动性。我市这一活动总结——《课标意识与校本教研》曾刊登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又如“评课”活动,过去一直流于形式,教师公开教学后,要么一言不发,造成冷场;要么“一边倒”,人云亦云。针对这一现象,铁路中学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意安排了“评课研讨会”,市教研室因势利导,先后举行了“初中校长评课比赛”、“小学校长说课、评课竞赛”,有意识地引导广大教师对“评课”的关注,对“评课方法”的探讨。我们这一活动的总结——《评课的艺术与功能》曾刊登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第5期,今年又被中国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堂新实践》转载。再如:教学反思,尽管教师的热情高,但如何选择角度出精品,达到“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不少老师总感到犯难。针对这一问题,铁路中学每年举行一次“教师教学论文宣读会”,要求人人参与,连续三年,雷打不动。这样首先增加了教师的感性认识,接着市教研室又及时召开“教学反思研讨会”,开展“怎样撰写教学论文”专题讲座,而列举的例子,大多都是铁路中学教师论文宣读时反映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由于这些来自身边的案例,大家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所以,教师容易接受,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效果很好。例如:我市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一堂落实课标的好课》曾刊登于2005年4月《江西教育》;《怎样撰写教学论文》曾刊登于2006年9月《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的共性与个性》刊登于2007年6月《语文教学与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不仅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市“校本教研”的深度,也展示了“校本教研”所产生的效果。
  
  四、加强考核评估方法的改革,从机制上确保“校本教研”长盛不衰。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能够长期坚持,长盛不衰,不因为某一校长的更换而出现反弹,我市又从改革考核、评估办法入手,将“校本教研”纳入“教学常规”进行管理和考核。例如:我们在评模评优工作中,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年终评比与平时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彻底扭转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偏向。再如:评选教研先进学校,首先必须是平时教研工作达标的学校才有资格申报参评,而达标工作平时必须做到“六个一”。即:有一份科学实用的教研工作计划;有一份富有特色的校刊校报;有一项贯穿全年的教学交流活动;有一次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有一期教师校本培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校级课题管理办法。又如:评选优秀教师,我们除凭业绩评估积分外,平时考核则是通过人人上合格课,新教师上亮相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上优质课,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研究课等活动,以及“一帮一”和“送课下乡”等活动,来加强对教师平时工作的了解、评估和激励,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一大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由于加强了平时工作的考核,重视教学教研过程的评估,不仅确保了“评优评先”的公平公正,而且激发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精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校本教研”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总之,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广大教师的“课标意识”得到凸现,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教师专业水平迅速提升,学校的竞争实力普遍增强。近三年来,我市教研室连续被评为“宜春市校本教研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宜春市教研全面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还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西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
  今年高考,我市突破多年滞后的局面,一本上线人数、二本上线人数均比上年翻两番,各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也跻身于宜春市先进行列,实现了“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站前列”的奋斗目标,这一跨跃式的发展,显示了“校本教研”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竞争力。当然,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美中不足的问题,如各校之间“校本教研”发展不平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待加强;研究性学习还不够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比较单调等等。这些仍需在“校本教研”中作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逐步得到解决。
  
  熊仁山,江西丰城市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