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教学应做到生活化

作者:万俊林




  语文教育经过多年“阵痛”之后,正迎来她的回归。“没有任何其他的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为语文而着迷、而沉醉的人,比比皆是。
  都说,文学即人学;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教者理念的不同、抑或教学方法的不当,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的魅力。各种各样的尴尬,让人欲说还休!
  请听听几位学生的只言片语:“这老道讲课,简直就是在干饼泥鳅(方言),联系一下现实生活,化深为浅,不就触类旁通了吗?”“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我那段生活体验。”“纯粹地就课文学课文,啥味道也没有,何谈趣味和美感?”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苦口婆心的劝学,不缺少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缺少持续扎实的读练,但这些并不能催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因而,我们不难理解,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面对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语文教师,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而是不满于教师无尽的“精讲”、痛苦于课后烦琐的练习。文章的滋味,在讲练中消失殆尽!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对语文教学忠告说:“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放在与生活的联系上。”
  现在的语文课,特别是中学语文课,其实是“生理解剖课”和“信息处理课”,不仅语文教师自觉地成为“生理解剖”、“信息处理”的恭行者,而且学生也尽最大可能地被要求成为这方面的高手。仿佛只有熟练掌握这两项技能,才能让语文这块薄田有上好的产出。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居里夫人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对于正处人生转折点上的中学生而言,遇到现实生活的挫折或不幸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利用课堂阵地,去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使他们明白生活的真义,采取积极的态度,走出轻视生命的误区,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生活的奥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生活中许多品格庸俗底下,价值导向混乱,信息垃圾、精神毒品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透析,让学生在批判中升华。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从课前导入就突显生活
  
  切入生活、抓人心绪的课前导入,是课内与课外紧密衔接的重要环节。恰当的引入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原来生活处处是语文!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入佳境。
  
  二、鼓励学生比照生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生活是多元的,而语文学科也是多元的。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很多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性,而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态度,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比照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训练切不可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知识竞赛,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符合“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四、将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请进课堂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一)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二)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
  (三)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的田园。看街头招牌,看广告语。各大型考试卷中不就常常出现广告题吗?让学生放宽视野,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课堂上的语文是有限的,可是生活中的语文是无限的。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睁大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语文。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养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从而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万俊林,教师,现居湖北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