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简案

作者:丁 翔




  [教材把握]
  
  一、文本解读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当时作者正任密州知州。从题序来看,该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之作。全词表现出苏词共有的豪迈清雄特色之外,还具有飘逸空灵的特点。作者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实务。尽管在熙宁二年调知密州,却难以掩饰内心的幽愤,该词正是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大醉”遣怀为主,“兼怀子由”为辅。
  词上片,问月抒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虽远离朝廷,却依然牵挂朝中之事,流露出作者虽“退”欲“进”的期望;“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又表现出作者看破仕途,退隐官场的愿望,两种相反的细腻情感,表现作者强烈的“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与苦闷。词下片借月怀人,在手足天各一方的思念中,作者发出“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怨恨之词,但情感并未流于一般的宣泄,而是将之化作理智与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愿超越个人情感的范围,是作者对天下所有亲人分离的美好祈愿,给全词增添了积极向上的意蕴与旷达。
  二、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1)理解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内心“仕”与“隐”,“进”与“退”的矛盾。
  (2)理解作者祈愿天下团圆的情感。
  2.在材料的比较中,理解本词意境高雅的词风。
  3.当堂背诵词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本词词境高雅,不流于世俗的风格。
  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师搜集有关苏轼生平经历的资料、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思念亲人的痛苦之情。援用李煜和欧阳修的词作与本词作比较,使学生领会本词词境不流于世俗的风格。
  四、教学方式
  以诵读为主线,穿插材料的呈现,比较探究,理解词作的思想情感。
  
  [过程方案]
  
  一、情境导入 激发情感
  中秋团圆,阖家欢乐,是每个人都期望的美好时刻。“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诗人常常抒写的人生缺憾,这些诗篇有的伤怀悲婉,有的意蕴高雅,但不管什么情感,都是诗人真实感受的倾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代词人苏轼的词作世界,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情怀。
  二、认读——整体感知
  字正腔圆地大声朗读全词。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请学生谈谈朗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披文入情
  1、品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
  2、“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学生有板有眼朗读全词)
  3、补充苏轼的生平。
  4、品读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抒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5、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四、赏读——探究发现
  援引清代胡仔的评论,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展示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和南唐李煜《相见欢》有关词句,比较词境差异,从而形成对本词词境的理解。(旷达空灵)(学生配乐朗读)
  五、美读——体悟扩展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当堂背诵。
  丁翔,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