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联系生活深化阅读感悟

作者:胡梅贞




  生活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效率低下,阅读感悟难以深化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自己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实践链接起来,把一个个抽象的语言符号,变成学生头脑中生动可感的图像。在阅读教学中,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引导学生由课堂的小范围走向社会的大环境,由有限的学习空间走向无限的实践天地,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广博而富有内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与和谐发展。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加强课堂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的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一、联系生活,感悟语言意义。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语意丰富而又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的内涵,仅靠教师讲解,学生能得到理性的理解,却难以得到感性的领悟。而以有效的方法把语言画面与生活画面结合起来,带学生走出语言画面,走进生活画面,以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画面,依靠自我体验,将语言情理化作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如一次听一位青年教师上苏教版《清平乐村居》时,有这样一个精彩片段。学生在阅读理解这首词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对老年夫妇的大儿、中儿是那么勤劳,整天锄豆、织笼,他们却不喜欢,反而喜欢那顽皮的小儿,这是为什么”?这是个课堂生成的问题,是老师没想到的,但是老师的阵脚没有乱,而是灵活巧妙地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是呀!为什么呢?你在家是最小……”老师的话语被一只只迅速举起的小手淹没了。“老师,我在家最小,爷爷、奶奶特喜欢我,他们把我视为掌上明珠。”“老师,我听大人说这叫什么‘隔代惯’。我原来是的,可是自从我有了弟弟就不同了。”……“老师,我现在明白了:老年夫妇的小儿子那么活泼淘气,又是最小的,多讨人喜欢呀!”“是呀,大家看挂图,图中小儿子趴在小溪边摇头晃脑,剥着莲蓬的样子多讨人喜欢呀!”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经历成了学生阅读理解的依托。
  又如“人要做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落花生》),这句话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曾这样引导:“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由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人?能联系实际说说你佩服哪些人,为什么佩服?”学生经过思考后交流,有的说佩服挑山工,虽然衣着朴素,却终年辛劳,为游客服务;有的说佩服建筑工人,冒严寒酷暑为人们建造舒适的家园。这时我问:“那我们是不是不要讲究穿着了呢?”一生又补充道“我最佩服空姐,她们不但穿着讲究,而且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所以我觉得‘父亲’的话是说要做个能为别人服务的人,而不要过于追求外表的好看。”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对句意感受融合了生活的积累,融化了自我体验,融化了新的创造的语言表达是语义的形象展示,是内涵的具体显化。试想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自身的体验,对句子内涵的体验怎么也不会这么丰富,学生的感受怎么也不会这么真切。
  
  二、联系生活,感悟语言情境。
  
  课本只是一个“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生活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把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知识来自生活,生活是对书本知识学习的一种印证、补充、拓展、超越。因而在学习课文知识时,利用生活情景,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如《西门豹》课中“一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一个生活情景,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即课堂中请几个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充官绅求饶悔过的言行,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婆娶媳妇这件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演百姓的学生:“这位大爷,您老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的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哎呀,我真是糊涂呀,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女儿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景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真正理解,并将所学的语言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也正是这种生活化的实践,才使这一目标达到真正的落实。又如《小镇的早晨》中写小镇早晨热闹的情景,可让学生来演绎卖主们吆喝的情景等。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体验生活,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也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展示自己。
  
  三、联系生活,感悟语言情感。
  
  在阅读材料中,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感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如阅读《劳动的开端》,当“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我”却答“我”不饿。这课文的23-29自然段记叙了“我”回家后与母亲这一番“平静”的对话。文章中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母子俩的对话难道也会随之而静吗?其实,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不难通过这简短的文字走进人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文中“我”对自己没能赚到钱,未能替母亲分担生活的痛苦而内疚、自责。母亲也为自己未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内疚,看到孩子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而难受。这简短的对话集中反映了“母子情深”。对这种情感的把握,学生并不感到陌生,但要让学生深入感悟,并通过朗读准确而又真切的表达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及时穿插了一段生活情景:“一次,在看电视时,看到一些与她年龄相仿的朋友正兴致勃勃地游览时,不禁面露喜色:‘要是有机会能到外面去,该有多好。’听她这么一说,我不禁十分惭愧,母亲操劳了大半辈子,做儿子的竟没想到让她过的快乐,我忙说‘今年暑假,我们一家子一起到外面去玩玩吧’。母亲一听,却赶紧摆手:‘我只是随便说说,你别当真,出去要花很多钱的。’我心里不知说什么才好,对母亲的感激、愧疚什么都有。这样的事例大家也都有吧。”这时,有的学生也倾吐了自己生活中的往事:“有一次自己考试考得很糟糕,可爸爸并没有责怪我,反而说这一次比以前进步多了,以后还要努力。这让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待学生讨论后,我再指导他们朗读文中的对话,学生投入的情感更丰富了。这样,以课文情景唤醒生活情景,以生活情景诱发真切情感,让学生凭借类似情感,进入文中与主人公达到情感的共鸣,感受其情,从而达到朗读的理想境界。
  
  四、联系生活,感悟语言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推敲语言的得体性,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内涵有更准确的把握,对语言技巧有更准确的领悟。因此,在阅读时每遇一词就应联系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辨别在语言微妙的变化中体察情思的微妙变化。如《马背上的小红军》,一生在交流时把“陈赓只好爬上马背走了”说成了“陈赓只好跨上马背走了”。这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组织大家讨论:这里的“爬”和“跨”表示的意思一样吗,能不能互换?学生通过仔细琢磨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一生说:“‘跨’显得上马时精神抖擞的,而‘爬’是无力的。课文中陈赓已是饥饿、疲惫不堪,应是爬上马背的”;另一生马上补充道:“课文中陈赓在自己连上马的力气都没有时,却一再要把马让给小红军,更体现了他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这里的“跨”“爬”通过学生联系上述词语在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在语境、语情、语技的联系中,具体而深入地理解了词语对当时情景的准确叙述,对人物情感的准确传达,对自我情感的准确表达。同时,学生还能明白作者精心选用词语,是为了准确描述当时情景,展示人物内心,表露自我情感。这不仅使学生领悟了语言本身的奥秘,而且使他们深切感受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奥妙,深切感受语言的美。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也离不开语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阅读教学同样也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事事、时时、处处运用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的好习惯。“王榭堂前燕,飞入百姓家”,语文阅读教学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营造空中楼阁了,而应脚踏实地的走进生活,深化对语言的感悟。使阅读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所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胡梅贞,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