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作者:刘 洋 林春霞




  阅读能力是一个高中生的最基本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依靠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来说,阅读能力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记忆力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教读与自读相结合
  
  教读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必要的启发、点拨和讲解,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并进行阅读训练。自读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钻研课文,理解课文。教读带动自读,教读是为自读服务的。
  通过教读,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讲解、释疑、示范和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自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又强化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并给教师以信息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步骤、方法和进度,以促进教读效果的取得。教读与自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高中语文的单元安排就是基于这一原则,前面二课是教读篇目,教师精心组织材料精讲,仔细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所暗含的情,让学生弄清楚,并告诉他们赏析的方法。一般来说,二篇文章从二个角度去分析,涵盖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讲通了也就差不多了。第三课是课内自读文章,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老师讲过的方法,慢慢去摸索,理解,把老师讲过的方法融会贯通,更好的去理解这一课。第四课是课外自读课文,运用前三课所学得的知识去读这一课,抓住其中的某一方面,就行了,不必面面俱到,这样收获会更大一些。
  实践证明,自读与教读的有机结合,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1、朗读。朗读,就是出声读,它对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加强记忆,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我在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就是这样做的。我首先关上书把这首诗抑扬顿挫的背诵一遍,把同学们引入到李白为他们营造的氛围中,并借此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其次,我再要他们把书打开,因为早自习的预习加上此时我的诵读,同学们佩服之余又有点跃跃欲试,我故意不知道,准备来分析文章,有人小声嘀咕,要背诵,我环顾四周,对他们摇摇头,“说你们能背吗”?“能!”异口同声的回答让我高兴不已,后面就按照我的思维顺理成章的完成了。课堂效率也空前提高。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让学生做到“声入心随”“口诵心维”,不要浮光掠影,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它比朗读运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在课堂上对课文的预习、复习、讲解均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在诗歌教学中最容易收到效果。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那种沉郁的味道就需要默默的品读,仔细的玩味。
  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切不可一蹴而就,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速度才有可能不断提高。
  3、复述和背诵。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背诵对于加强记忆,储存知识,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巩固知识,发展和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主要靠这一点来完成的。
  4、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现阶段,我们的阅读课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写读后感就是一种评析性阅读。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认真读书的习惯。宋人朱熹在《训学斋规》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朱熹的经验告诉我们,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实在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不仅如此,读书不妨再加上一到,即“手到”。何为手到,徐特立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即是手到的科学解释。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读书须经过“手到”,方可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使读者“见得亲切,知古人之用心处”(宋·陈善语)。
  2、独立思考的习惯。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可见思之重要。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问题,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毛泽东说“……脑筋这个机器不用就要生锈,要经常开动机器,要学会思考……”这就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思考能将所学知识连点成线,串线为面,合面成体,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复习、巩固,学而不忘;思考又是理解与运用的桥梁,只有思考,所学知识才能提高、升华,学以致用。但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却令人担忧。他们不能将学思结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味地唯师、唯书,人云亦云,少有真知灼见。例如《项脊轩志》中的“……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一句,很多同学问“上漏”是不是“往上流”,这是没思考的缘故,稍一思索就应该知道“从上往下流”。由此可见,“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学习动脑筋,勤思考,益处颇多。
  3、勇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有学必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向《问说》),由此可见问之重要。朱熹也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4、背诵摘抄的习惯。背诵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乃至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背诵还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名言警句熟记于心,待为文需要时,呼之而出,随意驱遣。摘抄不仅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的片断或全文,摘抄一部分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养成积累知识,积攒材料的好习惯,这将有助于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注入自己语汇肌体,为今后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10篇古文,25首诗词曲,大部分已背诵。我的诗词曲摘抄与2006年高考题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不谋而合。
  5、善于总结的习惯。由于语言习得的特点,所以总结这个环节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我们理所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总结的过程就是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梳理归类的过程,就是提纯升华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比如“公式法”,实质是将古汉浯语法规律公式化。例如介词“于”的用法灵活,很难掌握,特别是它表比较时学生不易把握。如“于”的被动用法,“见十于”,就是从“见笑于大方之家”中总结出来的。还很多,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读为主,以学生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思想,坚决克服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教读不教,阅读不读”的弊端,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阅读教学才会有所成就。
  刘洋,林春霞,教师,现居湖北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