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如何有效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作者:谢鸣芳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句话的涵义很深刻,主要的观点是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阅读,唯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和生趣,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直观体验的原则,给学生的自主阅读创设氛围、搭建平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学生的阅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延展。
  
  一、扩展学生的阅读容量。
  
  阅读是人类基本的精神活动,人文精神是它的基本属性。体验阅读教学,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学会语言本领。强调“人”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对语言、意境的体验和感受;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谈”;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完善。
  目前,虽说我们的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关注到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目标的实现。但作为学生的读者对文本的需求的多样性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要求我们给学生更多更广的阅读材料,并把更多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自主选择、自主阅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吸收有益的知识营养,自我提高。
  1、整合课堂阅读教学内容,进行分块教学:根据提高学生阅读技能要求,按学年对语文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如:把记叙文类文章分成写人、记事、状物三大块进行整体取舍、编排,分块教学。打破传统的单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课堂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能力培养,开展分步训练:先整体把握语文能力知识树,按照文章概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及刻画、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语言赏析、主题理解等进行分步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技巧。
  3、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课后阅读面:“课本只是个例子”,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补充适时、符合学生年龄段兴趣的优美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做到教一篇课文,读两篇精美作品。同时进行广泛的课后阅读:《读写天地》、《读者》、《青年文摘》、《视野》、《语文报》等刊物成为学生课间的美餐。要求每位学生能爱读一位名家作品,品一人风格,满足阅读需求。
  
  二、优化课堂阅读教学,给学生自主阅读思维的空间。
  
  1、编写预习导学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热情。
  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老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阵地。而我们的课堂预习导学稿的编写就是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的。每堂课老师首先设计一些整体感知题,如:“你喜欢本文的作家吗?为什么?”,“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由”,“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能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吗?”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各种信息,自主参与阅读,走近作者,走进作品。这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去参与课堂探究,必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真正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在阅读中掌握知识和能力。
  2、注重课堂探究,扩大学生思维空间。
  接受美学理论首先提醒我们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宣布或判定文章的“确切”意思是什么。但当我们试图把这种理念迁移到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中去的时候,我们又无法回避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个体阅读活动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学生个体的阅读活动中介入了其他阅读者——教师及学生同伴。其中教师又是学生阅读活动最大的影响者。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就决定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而教师若由此而退居二线纯粹旁观学生的阅读活动,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负责任。教师的尴尬显而易见。反思教师角色,这是接受美学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之一。
  打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既能重视珍惜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认识、见解,更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教案的提示来替代学生的实践,引导学生在领悟文学作品内涵丰富性和多样性中,用自己的慧眼,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尖子发表意见,老师归纳小结”的时代应成为过去。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求是这样:在完成预习交流后,老师提出探究题,让学生作好精心准备;课堂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鼓励多种意见共存。如在阅读小说《社戏》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探究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举个例子说给大家听听。用“我认为(美词好句)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什么”的形式,对美词好句进行品味,既完成了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又诱发了学生探究阅读的积极性。
  3、突出教师引导作用,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要达到一定的质和量,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应有适当的比例,多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特别要多给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机会。但是,偏离了老师的引导,简单地提“学生为主体”,就有可能跌入“学生中心论”的泥塘,形成“放羊式”的课堂教学。为此作为“主导”的老师,在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中要积极担负起“导演”的作用,指导学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探究题,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二要在学生讨论中不断收集学生意见,尤其学生在思维中发生的偏差,老师要进行第二次备课,恰当处理共性问题,至于个别问题采用课后个别引导交流。
  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并不是说课堂教学是放任自由,天马行空,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拿捏。这个尺度拿捏的准了,这个课堂就是紧凑的、流畅的、有高低起伏,更是有智慧和思想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对话之间,教师还应该懂得在细心聆听的同时适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堂课都是让学生说了算,而是要恰到好处的收放,真正落实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的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引与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善于抓住精彩片段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创新者”的作用,将学生往思维的高度、见解的深度引领,从而掀起语文教学的高潮。如本人在教《枣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游子有深刻的感受,本人让学生交流阅读感受,合作探究疑难问题之后,来一个提升式的总结,在教学的末尾,抛砖引玉:联系生活体验说说游子是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游子是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但缺乏文采,缺少感情色彩,不够动人,能不能用一句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去诠释你所理解的游子?在本人的点拨下,学生茅塞顿开,开始热烈的诗意的表达自己。有的说:游子是远在天涯的断肠人;有的说:游子是中秋之夜寄托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人;有的说:游子是夜雨涨秋池时孤单落寞的人;有的说:游子是在脉脉余辉中形单影只的人,等等。学生富有个性而有灵气的表达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引起共鸣,而且顿时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撩人心弦,熠熠生辉,流动着光彩,流动着人文的智慧。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引、促动和提升,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犹如一盏航灯,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及时点拨和引领、提升学生,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彼岸,到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走向最遥远、最美丽的前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