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作者:柯四银 胡秋英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一些这样的“聚焦点”,它蕴含了主题,提携着全篇;既是矛盾的“交汇点”,又是人物的“亮相台”;既是情节的关系处,又是感情的喷发口,概而言之,是全篇文章的纽结和契机。教学这类课文,如果对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一条一条地分析,必会搞得支离破碎,学生毫无兴趣,若能抓住一点深入挖掘,以点带面展开整体性的阅读分析,就可收到长文短教,省时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发展思维的良好效果。
  
  一、紧扣文题
  
  很多课文的题目,鲜明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教学这类课文,可从剖题入手,抓住题眼,展开分析。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紧扣文题中的一个“打”字设问:镇关西何许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说明了什么?你怎样评价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这样扣住题眼,设问导读,将复杂的问题围绕“打”字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阅读的诱导迁移,可设问:《水浒传》中你还喜欢哪些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哪些事令你“三日不知肉味”?你能画出一百零八将的脸谱吗?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蓄势待发的思维火花,走进名著。这样就会形成持续,且不断得以强化的课堂教学魅力。再如鲁迅的小说《社戏》无论从篇幅还是从语言讲,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较难的。为了让学生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教学时可以从“看戏”入题:社戏是什么戏?看戏是何时?地点哪里?从“我们”的“扫兴、忍耐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熬不住、骂”等等反应,表明戏并不好看。可是,第二天,六一公公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吗?”回答是“好”,这是为什么?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宏观地掌握了课文内容,但对于写得有诗意的段落,还需仔细咀嚼。只要立足中心,很多问题就容易理解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品析重点词句
  
  《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显然这绝非闲笔,而是作者匠心独具、妙笔生花的所在,是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个性化语言。教这篇文章时,可抓住文中这两次菲利普重复的话展开分析:于勒是什么人?他和菲利普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令菲利普这样惊喜,念念不忘,望眼欲穿呢?文章的结局说明了什么?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读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能简洁地描述一下吗?再如《孔乙己》这篇文章,老师可抓住“酒”字展开课堂对话,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咸享酒店来往的人有哪些?孔乙己属于哪类?他们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坐着喝酒,站着喝酒的分别是哪类人?孔乙己虽穿着衣衫却不能坐着喝酒,这是什么?孔乙己有哪些遭遇?这些遭遇说明了什么?他的不幸遭遇仅仅是教育问题吗?孔乙己死了吗?如果他不死,他的人生梦想是什么?文章借“酒”导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将繁杂的社会问题,作者精妙的写作构思通过“酒”字这一契机引导发问,让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很好地理解文章,观察生活,感悟人生。
  
  三、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可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注重以情感人,由情入理,努力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教学中应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文学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并从这里开始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应先抓住首段,体会夜晚在一片寂静的环境中“心理颇不宁静”,要去荷塘寻求超脱的内心情感,为鉴赏后文打下基础,进而联系等二、三自然段所表现的作者独白,人走在“夜晚更加寂寞”的荷塘景色的感情内涵。这样把着眼点放在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上,从整体来鉴赏局部,也就比较容易体会到在淡雅、静谧、幽静的景色中所带入的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及暂时获得超脱的心境。同时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谋篇布局的特点,进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柯四银,胡秋英,教师,现居湖北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