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从高考作文评卷反观高中作文教学

作者:杜丽萍




  最近两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高考作文阅卷,其间有些深刻的体会和想法,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话题”不放松。
  
  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领地占据了约七年的时间,已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批判,全国作文命题正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但是浙江高考对“话题作文”却一直情有独钟。但是在话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上作了诸多探索,话题越来越注重检测考生的观察积累、感受能力、思想认识和表达水平,同时也给考生提供自由发挥与创造的空间,可以说话题的拟制越来越成熟了。这对力图于构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浙江,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近几年的浙江高考作文话题一直围绕着“人文关怀”的主旋律。2004年的“人文素养与发展”,探讨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如何与人的幸福度的发展同步的问题;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探讨的是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惟有达到个体与整体的有效相容,人才会趋于幸福;2006年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首先关注的是幸福与身心健康、活力之间的关联,还探讨的是幸福与奋斗,与创造之间的关系;而今年的“行走在消逝”中也更是如此,童年在成长成熟过程中悄然退去,古文明在社会发展行进中逐渐湮没,如何面对消逝、如何行走,成了该话题的关键,不想消逝、却不得不面对消逝,这正是人们对内心平和、精神高尚的一种探索、一种索求。
  写作不仅是一种检测方式,更是一种生存技能,写作伴随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当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日益惨烈的竞争压力,许多人的精神花园正在荒芜,整个国家的幸福指数也日趋降低,这一问题的确令人深思。而浙江卷的近几年的高考作为命题正在引导即将步入大学校门和社会大学的年轻人去更好的关注自己的未来、关注自己的社会、关注自己的身心,并关注自己的幸福指数。从这一点上来讲,浙江高考的作文命题意义是现实而深远的,从中也不难看出浙江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旋律”所在了。
  
  二、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如果说两年阅卷过程是两次音乐欣赏的话,其间指挥者挥舞带动的几个“高音符”时常扣击着我们的心灵,也引导我们好好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1、青睐那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
  早在阅卷培训会议上,领导小组负责人就已经反复强调,那些“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打出高分。去年的样卷文中,一篇题为《邻窗靠墙》的文章以55分的高分成为了样卷一类文中的“主打歌”,而今年的样卷四号文《老南瓜之思》又从讨论前的52分升格为一类文的55分,我们感受到这已经不是负责人的“套话”而是“真枪实弹”了。这两篇文章或从学生生活出发,看似平常,实则细腻;或选择生活感触小切口,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两篇文章的语言都较为朴实,有娓娓道来之感,但其抒发的感情则是均让阅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整个阅卷过程中,这类文章都是被看好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表达和交流”提出了以下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在浙江即将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潮中,阅卷领导小组提出的意见正在引领着作文的新航向。
  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身边、校园、家庭、国家新近发生的事,指导学生去勤于挖掘,勤于表达,表达出他们的独特见解。这样写出来的的文章哪怕在细节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会让阅读者为文章中的“自我”和“新鲜”而雀跃的。
  2、打击那些“穿靴戴帽”式的文章。
  近两年的阅卷会议上,负责人反复地表达了领导小组对于“套话”文章的反感,并表达了要坚决打击的倾向。他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的文章为“套话文章”: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他们多次提出认为这类文章不宜打高分,但是阅卷队伍中大量的一线教师鉴于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对这类文章的青睐,难免起恻隐之心,因此对去年领导小组指示的实施颇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
  今年的打击力度明显加大,他们不仅在阅卷培训会议进一步指出这类文章的“坏作用”:使高考作文遴选大学生的区分度受到严重影响;“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且下达了较为明确的给分指示:这类“套话作文”最高分不超过50分;如果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3-44分的基准分左右;表达特别突出的,也可突破50分,但不宜进入一类卷;而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40分以下。
  阅卷进程大概进行到一半时,领导小组还以书面的形式发给每个作文阅卷者一篇题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文章和一段指示。他们称这篇文章将“套话作文”做到了极致,而且有抄袭的倾向,最后判定为22分。这些“重音”声声敲打着我们阅卷者的心,促使我们在阅卷过程中重力裁判这类文章。
  反观当今作文课堂,的确,教师和学生“入套”现象至为严重。有些老师因为受高考优秀作文的影响,平时乐于对学生指导如“题记加开头、结尾的排比,中间的三个带人物的小标题”的“八股式”文章。而有些学生总是拿大家平时都熟滥的材料用,如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名人:屈原、陶渊明、苏轼“三巨头”;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近几年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这些成了他们的材料的所有,不管什么话题,他们都可以用上述材料敷衍。当这类材料频频进入阅卷者眼中的时候,就会了无新意而“好”感无存,从而造成分数大打折扣。
  “绿色作文”渐趋衰弱,这是令语文教师自己也感到痛心的事。作为引领浙江考生作文的最高航向标,发出这样的指示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唤醒广大学生的写作良知,让他们真实表达自己的性情,体现他们的意志、心理等方面的心灵坐标,也能让阅卷者更好的贴近和触摸他们的内心。
  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采用真正新鲜而且尽少人知的材料。对于无论从材料还是形式都比较老套的“套话文章”,平时训练和指导应尽量让学生避开。
  作文,是语文高考中的压轴戏,也是占了近半壁江山的一场大戏。要唱好这台戏,让我们的学生既能在浙江高考作文的主旋律氛围中,跟点随拍,扬帆起航,又能让学生挥舞自己的旗帜,挖掘自己的真性情,这恐怕是我们所有一线教师努力的目标。
  附(07高考关于套话作文的书面文章和说明)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一、李白
  是谁?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寓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鳖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干青崖之间。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是的,你的执傲使得原来你该有的高官厚禄都消逝了,然面你并没有因为这消逝而无所有,相反,当我们回望当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
  二、苏东坡
  是谁?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如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却偏偏选择竹枝芒。踏遍天涯路,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所动,只愿“青山绿水泛秋浪”而超脱。
  是的,你的固执使得原本能够才显八方,封官加爵的前景都消逝了然而在这消逝中你达到了让世人永远仰望的高度。
  ……
  说明:这份试卷把“套话作文”的格式做到了极致。而且里面的大量文字是抄袭的。这样一篇作文,也有人给了49分。经人捡举,我们在网上查对后!确定它为大部分抄袭卷,现给分数为22分。印发给诸位老师,作评分的样卷。
  杜丽萍,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