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课改新尝试

作者:林 亮




  课改如一缕春风,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为之一震,这里既有教学理念的启迪与思考,又有教学艺术的构建,既有能力的模式的诱导,更有过程意义的突显,它为我们创造了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教学实践中,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本人也进行三方面尝试。
  第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方法。在课堂中,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活动,质疑问题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讲解《春》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自由组合在一起讨论,说说各自喜欢的理由,如学生任林林,她喜欢最后三段,因为它点明了中心概括了上文,而且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三种修辞方法,使这一部分更加生动,活泼自然。瞧,春天如一个秀气的小姑娘走来,那种“美”令人欢欣、愉快;春天又像白胖小子,活蹦乱跳的玩着,那种“新”的样子,让人精神焕发,给人寄以希望;春天又像雄士走来,浑身有劲,健壮无比,给人振奋向上的力量。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又如学生……同学们各抒己见。又如我们学习《石壕吏》这篇古文时,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性的自编课本剧,然后进行表演,其中扮演官吏的凶暴毒辣,扮演老妇人的悲苦可怜,非常形象、生动,赢得同学们阵阵掌声。这时的课堂气氛极浓,学生的学习热情极高,表现欲极强,接着我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表演都能一一解决。学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文章重点、难点的理解迎刃而解了,我的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轻松,学生乐学。
  第二,在课堂实践中注重学生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无疑是对课文全面把握和语感的培养。如果朗读仅是简单的把文字流畅的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这样,文章思路、作者感情、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朗读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所在,也是品味文章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我在讲解《春》这一课时,先进行录音范读,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诵读。在朗读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朗读的技巧。如轻柔、缓慢、充满喜悦或希望。这样,同学们便沉侵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朗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第三,尝试在课堂实践中让学生提问。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题,并提出问题,集体对问题进行讨论思考,不断地寻找答案。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以问题为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讲解《春》时,有学生提出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五幅画面能否颠倒位置的问题。当时,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状况。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一场热烈的争论,有学生说:“可以颠倒顺序,理由是春天来了先感觉春风,后下雨,再是草绿,花开,最后人们出来踏春。”又一学生说:“不能颠倒顺序,理由是:因为冬天刚刚过去,冷风时刮,感觉不到春天。”然后,学生又进行知识的迁移,联系到《游山西村》文章中的第一段来说明,因此,人们第一感觉小草绿,树发芽,然后花开,天气渐渐暖和,才感觉春风,下雨,最后人们去感受春天,享受春天。还有学生说……这样一场热烈的讨论,让几十个学生成为积极的思索者。让思维在问题的天空中进行一次自由自在的飞翔,而这一场讨论又把师生从课文中带向了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和书本世界,又引发了一场场新的阅读,思索和讨论。
  这就是我在课改实践中的肤浅认识与探索。只要我们认真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经常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的语文教学定将边教边新、常教常新,通过不断磨砺,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林亮,教师,现居新疆阿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