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烛之武与触龙人物形象比较

作者:魏君海




  《烛之武退秦师》和《触龙说赵太后》,前者出自《左传》,后者出自《战国策》,均为传诵千古,历久弥新的名篇佳作。烛之武、触龙是这两篇文章的中心人物,可谓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才干突出,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在此,笔者仅就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做一番比较,以其在写人的技巧上提供典型的范例。
  
  一、两文都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个性。
  
  两个人物的出场,都具有极为特殊的背景,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但他俩均能临危受命,凭借自己的忠义,智勇不辱使命,真可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先看烛之武出场的情形:晋国为了报复两度得罪于自己的郑国,秦国也出于争夺霸权,向外扩张的需要,联合起来攻打小小的郑国,且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受命危难,忠肝义胆,令人感佩。
  再看触龙出场的背景: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其子孝成王继位,由于其年尚小,所以由赵太后执政。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大不如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显然,仅靠自身的力量赵国绝不是秦国的对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为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但是曾经威风八面、颇为开明的赵太后,却由于溺爱幼子,一时懵懂,甚至任性固执,蛮不讲理,更因为缺乏政治远见,拒不采纳大臣的劝谏而使长安君入质于齐,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面对剑拔弩张、几无逆转之可能的僵局,触龙知难而进,胸有成竹地闪亮登场了,让人钦敬。
  严峻的形势,困难的局面,为两人施展其特有的才能提供了平台。危难之际显身手,使得他俩的形象高大伟岸,感人至深。
  
  二、两文都通过其能言善辩来正面表现其才能,突出其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在“退”字上做足了文章,一个智慧超群、勇赴困难,知己知彼、娴于辞令的外交家形象呼之欲出。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在见到秦穆公之后,这位外交家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然事外的姿态开始了他的劝说。先避其锐气,坦言知亡,以引起秦王的好感,愿意听他把话说完,从而为进一步打动秦王提供了可能,以下一气呵成,紧紧抓住秦王的心理,用四层对秦穆公进行说服。先晓之以害,再诱之以利,又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最后从历史说到现实,肆意发挥,使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而达到了比预想的还要好的效果。其劝说艺术是高妙的,其语言也是颇为得体的。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举重若轻,高屋建瓴,慷慨陈词,迫使对方就范。可以说有理有节有体。
  作为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触龙面对盛气凌人、固执任性、油盐不进的赵太后,挺身而出。他深知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任凭如何高深的大道理都无济于事,反会自取其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他,能体会到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执,他真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灵魂工程师和心理专家。他的说辞是分五步,步步为营来展开。通过触龙的游说,触龙忠诚为国,而又善于体察女人心理,巧于言辞,循循善诱,志谋深算而又热情真诚的谋臣形象极为鲜明地活现在读者眼前。正如《古文观止》总评说:“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话,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至今读之,犹觉天花满目,又何怪当日太后之欣然听受也!”
  不同的是:《烛之武退秦师》除了集中的正面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描写出的方法,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这个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赤胆报国的高大形象,使之血肉丰满,形象高大,真实生动。
  《触龙说赵太后》还通过对比(触龙的精明强干与群臣的懦弱无能)及人物的动作神态(如“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表现其以柔克刚),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魏君海,教育工作者,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