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陶渊明的率真魅力及对人生的彻悟

作者:岳小霞




  一、自然、率真的人格魅力
  
  诗人自幼受儒家的传统教育,深谙儒家“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用世思想,但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宅心玄远、清淡无为、旷达超然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然而陶公的人格理想决不同于魏晋其他士人,如:嵇康的“佯狂”,阮籍的“超世绝群,遗俗独往”以及谢灵运的假情山水,等等。他极力追求一种“自然”的质性。一切不受绳墨,只依自然本性,保持真诚淳朴的性格特征。
  无论是归田耕作,暮春郊游,还是责子、乞食,陶公均能表现出一种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精神状态,并表现于诗文,创造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境界。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蔼,宇暖微宵。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在暮春温润柔爽的清晨,独步于山林,云雾依依消散,天际抹过一缕淡淡的红云,微风自南吹来,新绿的禾苗也仿佛张开了双翅,翩翩欲飞。诗人也仿佛充满了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人所向往的是毫无羁绊的山林,所挥洒的是率真、自然的天性。“久在樊笼里”只有得“返自然”时,诗人才能以其所追求的自然率真与质朴的农人为伴“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辛劳而平凡的日常耕作,在陶公的胸中也陡增了无穷乐趣和诗意。
  “为官不以为荣,乞食不以为耻”是诗人与黑暗现实决绝后的淡然心境,是诗人在超越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后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的一种境界。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陶公崇尚自然、安贫乐道思想的精神外观。且不论这种思想消极或高尚,至少,这一点是历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士人们所难以企及的,陶渊明《饮酒》诗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他的心灵早已远离了世俗的名利,超越了物质的追求,因而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达到超然的人生境界,显示出人格的光辉。陶渊明则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这一人格理想,为后世树立了一个独特的人格典范。
  
  二、对现实人生的彻悟与热爱
  
  对现实的失望使陶渊明毅然退出仕途,怀着“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归入园田。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以激愤的自责,表现出对官场的不满和厌弃: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为心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兴喜溢于言表。他躬耕垄亩,身自稼樯,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则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也有困厄,如失火,歉收,甚至疾病、断炊,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化的潇洒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自然泯合为一,同时,也创造出了平淡然而又韵味深厚的田园诗歌,垂范后昆。
  在仕途中陶渊明阅尽了虚伪欺诈、残暴和腐败,这一切与他率性自然的秉性格格不入。在萧统《陶渊明传》中可见一斑:
  ……岁终,会郡谴督邮至,具吏请曰:“应束带见之”,陶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宁折不变的性格使他决然放弃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转而实践他“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然而归田园后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困苦。他亲自下田劳动,可他不是一个好的劳动者,种地则“草盛豆苗稀”,草比苗还多;并总是心存忧虑,“常恐霜霰至,零落如草莽”。随着时日增长,他越发感到这自由之不易,故慨叹“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他家中几次失火,并“贫富常交战”,三十多岁,与他相知并耕的妻子离世而去,续妻似乎并不理解他“逃禄而退耕”的志趣,相知的朋友又何其少:“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菜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战争的血雨腥风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灾难,各种自然灾害:火灾、虫灾、涝灾的袭击,使陶渊明的生活贫困而痛苦,以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甚至有时不得不去乞食。
  “有志不获聘”的忧愤和生活的艰辛使陶渊明历尽人生苦难,而陶公的独特之处在于:“彻悟了人生的苦难,但又不否弃现世的人生,而仍然率直、质朴地肯定现世人生美好可亲的东西,从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的满足和慰安。”既不同于玄学的高渺不可求,也不同于佛学的神秘虚幻,而是以一种极为平凡的方式,从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中寻求慰藉和超脱。
  从少年时代的“猛志逸四海”,到中年的“有志不获聘”,再到老年的“猛志固常在”,一种炽热燃烧的济世热情贯穿了陶公的始终。他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事实上少年的豪壮使他回忆,家境的贫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变化使他慨叹;他虽然也想“无复独多虑”,“聊乘化以归尽”,但事实上却只是“履运增慨然”。
  晋朝的覆亡让陶公痛心,但他更像是一个局外人:谁让你们不植根于高原而依附刘裕集团呢;让他更为痛心疾首的是:一个更为残暴的统治者把持了政权。春蚕既已无食,寒衣有望吗?他彻底的失望了,只有在“桃花源”中寄托自己志于济世的社会理想。那是一个与现实社会远隔了的,没有现实中的种种扰乱与贫困的所在;“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正是《老子》中所写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生活。“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诗中也有同样的表现。“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就因为他不满意当时一般仕宦者的虚伪和人民的贫困,他才希望能有一个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大家都“怡然有余乐”的社会。
  岳小霞,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