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教学激趣方法举隅

作者:孟向玉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的基础。任何教学活动,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获得成功的。在中国古代,孔子很早就认识到了“好”“乐”在学习中的作用。《论语·雍也》中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好”“乐”在这里都有兴趣的含义。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在学习中可以发挥难以估量的作用。有人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话一点不错。兴趣可以促进学习,使人发奋忘食通宵达旦,乐而忘忧,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不仅如此,兴趣还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才的成长。如果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语文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习兴趣是学生爱好并力求语文学科的带有情感的倾向,是推动语文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老师就必须在如何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多下些功夫。
  下面介绍几种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
  
  一、设疑法
  
  “学贵有疑”,所谓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任何活跃的思维状态都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当不具备这一情境时教师要努力去创设。设置看似矛盾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之间或他们个人认识上的论争,这时提问是促进的最好办法。这样的例子较多:
  在讲《为了忘却的记念》时,首先可以从解题入手,题目上相邻的两个词:按常理,为了不忘才“记念”既然“忘却”就谈不上记念,课文中对这一矛盾有没有解释?
  用有些显现的矛盾因素设疑因素比较容易做到,难的是要在一些看似无疑处。比如《荷花淀》,当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加抗战游击队后,作者写道:“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两句内蕴极丰。为什么“低着头”说?“总是”一词是赞扬?不满?讥讽?埋怨?如果学生能从水生嫂——抗战时期白洋淀地区劳动妇女代表人物的身份、觉悟以及人之常情来辨析,人物形象就凸现了。不然的话,凭他们的阅历、经验是不大容易在这些细微处实现认识的升华。
  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疑惑想求通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及时去启发他,效果会更好。因此,设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要“跳一跳,够得着”才行。
  
  二、感染法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住学生,从而产生兴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根据心理学研究,情感具有五个功能,即动力功能、调节功能、定向功能、感染功能和适应功能。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们的认识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促进作用。往往人们愉快时,学习的效率就高,而在不愉快的情况下,学习效率低,这正是情感动力作用的体现。在探讨学生的情感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上,国外心理学家赫而洛克作了许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极的情感,就能推动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并能使情感的浓度和思维的深度统一起来。特级教师于漪以“动之于情,晓之以理”的教学风格,促进了师生之间心理上的接近,有力的证明了情感动力的作用。再如在教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为了激起同学们的正义感,在讲文章的第五节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诵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强烈的情感,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的热情立即被调动起来了。诵读几遍之后,他们积极主动的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了对反动派的愤怒、对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沉勇而友爱的战士表现了无限的崇敬之情。对于这段中的几个难点,只稍加点拨,就迎刃而解了。
  反之,学生有了消极的情感,便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促使思维混乱。总之,运用感染法,教师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不能矫揉造作,不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会削弱学习的兴趣。
  
  三、点拨法
  
  对于疑难问题,教师不必急于作出回答,而要适当加以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学生的理解可能仅仅是表层意思,即:诗人走至半山腰看见海上日出,听见了鸡叫。如果此时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定会领悟这两句诗在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即只有日出照在树上,天鸡才会啼叫,前后诗句可谓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弄清这一点对诗人诗歌写作的高超艺术,就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诱导法
  
  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如学生喜欢听故事,便可利用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通过介绍梗概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漪老师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一开始就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我国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在法国唱了一首歌,轰动了整个巴黎。因为他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而且唱出了世界人民的心声。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吗?”几句话,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当学生知道这首歌词就是要上的课文时,情绪立即高涨起来。于是老师便进一步提问:“那么为什么这首歌词如此动人心弦呢?”在学生正在沉思时,教师抓住诗中的一个“找”字,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寻找。就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吸引到课文上。
  在讲解《触龙说赵太后》这篇课文时,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战国策·齐策》里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怎样呢?”同学们兴致较高,在认真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准确的回答出了这个问题。然后我再从《触龙说赵太后》这个题目入手,问道,“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威后的”?学生的热情又被调动起来,开始仔细地分析起文章的内容,就这样学生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这堂课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竞赛法
  
  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手段。青少年学生上进心强,不甘落后,通过一些有意义的竞赛活动,如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书法比赛、朗读比赛激励法。
  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但应注意的是,鼓励一定要抓住恰当的时机,掌握住分寸,并给予正确引导,使之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动因,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便可收到“一本万利”的理想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该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
  孟向玉,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