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自主命题学习方式的尝试

作者:张丽霞




  配合素质教育进行的教育改革已进行好多年了,“新课程标准”也在全国许多学校推行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被引进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明显地得到认可,受到了重视。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向教学一线的教师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诸如: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提高?”
  “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命题,继而深入探究?”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担当怎样的角色?”
  这些问题不容回避,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面对挑战。于是学生“自主命题”学习方式在实践中酝酿产生了。
  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借助语文阅读课中的“自主命题”形式,让学生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指导、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一、转变师生理念增强合作意识
  
  是否具有现代教育新理念,是教育改革能否切实推行的关键。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即使引入了教学新方式以后,学习的主动权依旧紧握在教师手里:学生讨论的问题整齐划一,不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胃口,学生被动的去接受教师的命题,思维被局限于看似宽泛,实则窄逼的框框里;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最终熄灭在教师与“教参”的“口水”里,以致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原则的解读,归结到了传统理念的轨迹。而学生还是在听记、死背的老路上徘徊,缺乏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对怎样学深感茫然。因此,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彻底改变观念,使教师成为教学这台戏中的导演,其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命题的方式,用点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用激励方式增强学生自我肯定的信心,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能力。学生呢?戏中的角色。在师生配合,生生配合中熟悉学习内容,把握内容特征,消化吸收,使学习内容成为今后自主创新的丰富营养,在能力的迁移中不断提高。但必须强调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既是师生,又是密切协作关系,是平等互助的朋友。
  
  二、授人以渔不拘一格
  
  教育理念在变,教法与学法也必须转变!在“自主命题”的实践中,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1、打破命题神秘感,在大胆尝试中激发学生自主命题的兴趣。
  “自主命题”,学生觉得新奇有趣,而又茫然不知所措,深感神秘复杂。这时教师指导学生从最简单的命题方式入手。阅读一篇文章后,让学生试着出四道题。起初,学生的命题多停留在考查字的注音、词汇解释、文章出处、作者等简单化表面化的命题中。但这是学生思维的成果,教师给予了及时鼓励,并适时提议补充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思考,如同类型的命题,可发散思维,像拼音、改正错别字、辨别标点、选词填空修辞方法等,虽同属识记题,但知识点不同,应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并要求逐渐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最初的困惑过后,学生信心陡增,跃跃欲试。这时,学生已站在了“自主命题”的入口处。
  2、联系生活体验,激活联想、想象,在解读阅读对象中自主命题。
  对一篇文章的学习,不能仅让学生停留于识记层面。要学会阅读,必须精读文章,梳理结构,揭示题旨,推敲文字,辨析风格,要做到整体理解并消化吸收。这一目标决定着学生自主命题的质量。
  学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应在理解分析类的题型的作答中有所反映。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找到恰当的切入口:或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或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进入文章核心,抓住命题的制高点,自主命题。如学习《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白兔得到月亮前的闲适愉悦与得月之后的患得患失,结合自己生活中渴望得到心爱之物时的心情与得到后的心情比较,学生作出如下命题:
  (1)白兔得到月亮前后的心情有何不同,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2)她那么喜欢月的风韵,为何自己拥有了月亮却惴惴不安?怎样理解寓言的寓意?
  问题(1)属于一般性问题,回答也较为划一。问题(2)已直接触及文章要旨,具有探究价值。命题的解答也耐人寻味。有人认为,白兔不配拥有月亮;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应当为大众所有;有人认为审美是一种心理感受,寓言告诉我们审美要有距离感;也有人坚持认为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拥有的东西……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在给予学生命题质量充分肯定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顺着自己的思路,改写寓言结尾,但前提是让白兔仍拥有月亮。于是学生就有了这样的命题:你能帮助白兔继续拥有月亮,且不再患得患失吗?此时的自主命题已进入了创新思维的突破性阶段。
  3、培养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能力,在比较阅读中自主命题。
  学生对已具有的阅读能力必须进行反复操练,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阅读技巧,因此比较阅读技能的训练自主地被引入了命题实践。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也是阅读能力的实践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每一单元同题材或同体裁文章的比较阅读入手,进入自主命题。由于学生熟悉这些文章,并较深刻地进行过探讨,所以这一横向的比较,难度适中,出现的命题也异彩纷呈。从文章选材、组材的特色、思路的异同,到文章的风格、语言的特色、文章美点的探寻、情感的比较,以及文章留给读者的思索等频频交织,并在师生、生生的配合下解答得令人耳目一新,课堂上响起阵阵掌声。当学习了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后,学生在命题中体会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追寻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轨迹。产生了质量较高的归纳题、运用题。
  这类比较阅读的命题,对学生来说易于把握,关键在于作答的质量。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必须给予学生精心指导,在答题的深度、思维的角度、语言的锤炼上多下功夫,多加训练。
  4、以教材知识为工具,在课外阅读中实现迁移性自主命题。
  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教材只是一例子”,并极力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学生能否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去实践去创新,是衡量语文教学成败的标准。因此,开拓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把知识延伸到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改的必然。在实践中,让学生自找课外阅读材料,研读命题,交流比较,总结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是可行的。学生对这种自我检测阅读的兴趣极高。如学习了《斑羚飞渡》后,课外搜集自然界动物中存在的关爱生命、为群体献身、动物与人的真挚感情等方面的材料,不乏感人之作,命题质量也高。人类对待其他生命的暴虐,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生命间的平等,都进入了命题范围。甚至将动物与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对人类的一些作为提出质疑。很明显,学生不但在思考,在运用,而且在尝试创新。可见学生是多么需要发挥潜能的空间。
  “自主命题”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师生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具有尝试与探索的价值。
  张丽霞,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