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巧借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作者:杨俊义 郭伟胜




  很多课文都写到山水草木、日月风雨等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景象,但由于平时观察不细致而难以写好。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借教材这个范例,启发学生如何观察写作。以《春》这篇课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注意大自然的变化。大自然不是静止不变的,最明显的是季节的变化,春夏秋冬的景色各有特色,有一首诗写道:“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这首诗就是抓住四季之景的不同特色进行刻画。就拿写“风”来说不同季节的风的特点也就不同,课文用“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的轻柔,那么风在夏季就变得猛烈,在秋季就变得凉爽,到了冬天就变得凛冽刺骨。
  2、注意事物的特点。自然界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一句谚语形象地描述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观察就要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课文写春草“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抓住了春草如茵的特点,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有不同的特点;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抓住了春季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的特点,与夏雨的稀疏、急骤、粗大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3、观察景物时要善于从多角度观察,充分发挥不同的感觉器官,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如春草图就是从草的动态:偷偷的;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等多角度来观察。春风图从不同感官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出春风的和煦、轻柔,“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春花图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描绘得生动、美丽,抒发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百花争春的气氛;“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春花的艳丽。
  4、观察要寓情于景,《春》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如春风图“春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轻抚着你”写出了春风的轻柔,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春花图既写出了各种果树的花争相开放,又描绘了地上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写景离不开作者的情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这些篇目都是通过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大多数同学写作文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美好的景色之中,再加上很多同学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他们写出来的景是苍白的,枯萎的。
  5、化静为动。自然界的景物表面上看绝大多数是静态的,客观如实地去摹写未尝不可,但这样有时会显得呆板、单调,缺乏生机与活力。作者在《春》中写春草用“小草偷偷……”将静物动写,恰当地运用“偷偷地”、“钻出来”等词语赋予小草以灵性,准确地表现出小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性,不仅把静物写“活”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6、景中有人,《春》这篇课文通过写人在春天的活动表现作者喜爱春天之情。如迎春图:“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突出了“人勤春早”这一思想。“景中有人”是最能够表现主题的,它能反映人们的活动环境,能反映社会现象,还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之类的文章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如《醉翁亭记》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太平祥和的景象,反映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通过对《春》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观察写作的方法,这对提高学生写观察性的文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杨俊义,郭伟胜,教师,现居湖北武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