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让作文在教本中放飞

作者:陈 海




  写什么?怎样写?这是长期以来学生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两大课题。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先生教读《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她板书课题后就问学生:“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你们反对什么?”学生回答:“我反对家长独裁;我反对题海战术;我反对老师罚同学抄作业;……”又问:“你们为什么要反对这些?”学生被难住了,于是转入课文的学习。教完课文,魏老师让学生按照《反对自由主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反对×××”为题写一篇一事一议的文章。这堂既是阅读课又是作文指导课给我启发很大。本校地处贫困的苏北农村,学生几乎没有阅读古典名著等文学作品的条件和机会,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引导、点拨、启发学生学习课文这个“例子”,从教本中挖掘作文养料,获取作文训练的选材方向和写作方法,让学生的作文在教本中放飞,也是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从词语中挖掘,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大大增加每篇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词语的数量,以便在长期不断的积累和运用中达到熟练运用词语表达自己情感的目的。
  我采用这样的方法:在教完一篇课文,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后筛选和确定一些词语,例如描述阴雨天的有:“风、云、闪、雨、天空、房屋、地上”等表示阴雨天中事物名称的词语,再找一些形容阴雨天景色的词:“冷飕飕、滚似的、白亮亮、灰茫茫、昏黄”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积累,口头描述阴雨天的情况,最后再把这些描述写入作文本中。
  初一课本第二册课文《想和做》一文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有:滔滔不绝、埋头苦干、投机取巧、劳而无功、依葫芦画瓢、一腔热忱。我要求同学写一段有中心的话,并用上这些词语。有位同学这样写道:有些人只顾想,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想投机取巧,走捷径,其结果以失败告终;有些人凭着一腔热忱,埋头苦干而不动脑筋,依葫芦画瓢,其结果劳而无功,事与愿违。只有把想和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训练方法由于是在刚学完课文后进行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词语的印象和提高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使学生在作文时能够及时想到和运用这些词语,从而提高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二、从句子中挖掘,指导学生做好课文语句摘抄,进行仿句训练,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模仿能力的培养。
  通过平时的了解,我发现学生在作文时经常会遇到一个令人难受的问题:心里一肚子话要说,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句子把它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除了与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有关外,还与句子的积累和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池莉在《在声名狼藉的日子里》一文中说:“我发觉我喜欢书中的一些句子,因为我觉得它非常能够表达我的感情。”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或学习课文时,把一些适合准确表达自己感情的句子、语段摘抄在本子上积累下来,在其中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句子或语断,抓住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展开仿句训练。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直接使用或模仿课文中句子、句式或手法,从而有效地避免语言表达的“雾里看花”,写起来灵活机动、得心应手,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御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学生把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语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有一首田间的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学习该诗后,我让学生模仿诗句的特点也写一首诗。张涛同学的《文盲与智者》是这样写的:假使我们不去上学,老师将巴掌/送给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父母,说:“看,这是文盲!”假使我们喜爱学习,老师用奖状/鼓励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父母说:“看,这是智者!”我觉得这首诗写的还是不错的。内容虽不十分严谨,却形象而传神地表达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学习的那种无奈与痛苦。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学生姜厚艳同学的作文《当我面对嘲笑的时候》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嘲笑,也许是在某一方面做得很好而瞧不起人吧!你可曾经历过?我经历的嘲笑,算起来……算不过来,也许是因为太多了吧!,也就是这些小事,教我努力,催我奋斗,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就是姜厚艳同学摘抄课文《一件小事》的最后一句:“独有这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巧妙地组织在自己的语言中,从而清晰、准确地表明了自己对“嘲笑”的深刻、积极的认识。
  三、从感人的情境和形象中挖掘,创设作文写作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和感受。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我们可以挖掘文中一些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和感受。
  课文《一个女市长的遗愿》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就是在女市长刚去世后,人们从她的访讯日记中发现,这位女市长的遗愿不是什么工作上的大事,却是要为女儿芳芳钉扣子。初一学生与文中女市长“念高小”的女儿年龄相仿,便于情感体验,于是我抓住文中这一感人的情境设计了这样一项作文训练:在人们发现女市长的遗愿竟是给芳芳钉扣子时,如果你是女市长的女儿,此时内心有何触动?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我现在所教的一(1)班学生霍佳丽同学的作文《妈妈,请回来吧》是这样写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不知何时,我轻轻的哼起了这首儿时常唱的歌,泪珠不争气地一个个从眼眶里蹦了出来。妈妈永远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像一棵无人问的小草,孤苦伶仃……
  妈妈,你回来吧!回来吧!女儿需要你。只要你回来,我一定听你的话,一定学会自己钉钮扣。只要你肯回来,我什么都依你。妈,我真的好孤独,您丢下我和爸,独自走在黄泉路上,您舍得我们父女俩吗?母女情深,难道您不疼我了吗?还是我哪里做错惹您生气,让您一气之下离开了我们……
  妈妈,请回来吧!
  学生置身于作品感人的情境中,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从而写出了这样文笔细腻、充满至纯亲情的文章。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发现,从教本中挖掘出作文的养料,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让作文在教本中放飞,至少有两点好处: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缺少写作教材的缺憾。写作教材的缺乏导致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直接影响着作文教学的质量。而基本篇目,教师必教,学生必学,而且这些篇目多为典范文章,是写作辅导的极好教材。从语文教本中寻觅作文的选材方向和命题的内容,让学生借助教本来进行作文训练,既方便,又可获益。从某种角度上看,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第二、把读和写有效的结合起来。“读”为写积蓄营养,“写”检验读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作文题材、题目从课文延伸而来,就要求学生必须弄懂弄通课文,多读,深读,细读,这样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巩固语文知识,而且伴随着对课文的咀嚼揣摩,潜移默化中积累了“怎样写”的经验,提高了写作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司有和、蒋瑞松、张岳良编:《大学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994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编:《叶圣陶集》第1-2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1994
  董菊初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
  叶至善编:《叶圣陶中小学作文批改举例》,开明出版社,1994
  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995
  袁金华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997
  陈海,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