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变形记》的主题探讨

作者:夏春红




  关于卡夫卡《变形记》主题的解读,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笔者在仔细研读该文后发现,它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小人物格里高尔为了追求理想而奋斗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艰辛、孤独、执著和绝望。可以说,此文是一首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孤独的奋斗者而唱的哀歌,为何能这样理解呢?下面,笔者就通过对文中意象的解读来试析之。
  
  一、关于一幅画的解读
  
  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后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就是一幅画,作者非常详细地对这幅画作了描写与介绍。通过研读,这幅画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象征着什么呢?笔者认为是金钱、地位、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也就是格里高尔所向往的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然而他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法实现,正因为对现实生活的绝望才让他变成虫子,希望自己的理想在虫子的身上得以实现,这就是变成虫子后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原因。
  那么作者为何又一次描写这幅画呢?当格里高尔已习惯虫性,并开始喜欢这样的生活的时候,他妹妹为了方便他爬行而要搬走房间的东西的时候,格里高尔为了拯救什么就爬在画上,因此他“突然冲了出来——女人们正靠在隔壁房间里的写字台上稍作喘息——四次改变行走方向,他的确不知道,他应该先拯救什么;这时,他看到此时已是空落落的墙上醒目地挂着那位穿一身毛皮衣服的女士的画像,便急忙爬上去,紧紧地贴在镜框玻璃上,那玻璃粘住他,令他那热烘烘的肚子感到很舒服。至少这幅现在完全让格里高尔遮住的画像如今谁也拿不走了吧”。房间里的东西很多,虽变成虫子但仍持有人心的格里高尔为何只抢救这幅画呢?这是因为这幅画代表着他的理想,对他很重要。为了拯救自己的理想,不惜惊吓了母亲,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由此可见,这幅画象征着格里高尔的理想,从卡夫卡精心安排这两幅画的用心可推测,格里高尔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由人变成了虫,也为了拯救自己的理想导致了死亡。
  
  二、关于大甲虫的解读
  
  格里高尔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拼命的工作,早上四点钟起来,一天到晚地在外头跑,不得休息,不得请假,再加上时时面临着失业与还债的压力,时时受老板的气及同事蜚言流语的折磨等等。总之,他身体和精神上的累是无法形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理想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也就是说作为人,理想是无法实现,但作为虫也许可能会实现的,因此格里高尔异化成虫子是他奋斗的艰辛的折射,也是他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结果。那么作者为何让格里高尔变成一只丑陋的大甲虫呢?为何不让他变成其他的东西呢?由于他的压力过大,所以肚子“像穹顶”;由于他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大网中不能控制自己,身不由己,所以“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更主要的是作者要撕破资本主义社会的家庭的温情薄纱,让他变成一无用处、无利用价值的东西,而其他的东西可能还有一点用处。只有这样,才彻底地撕毁这温情的薄纱。这样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体现了格里高尔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孤独。在他作为人的时候,家庭生活看起来很温情,但只有他一人孤独地工作,家里的人只在享受生活,根本不来帮忙,他是孤独的;当他异化成虫子不事工作只享受的时候,家庭的温情薄纱被撕破了,他也是孤独的。总之,不管作为人还是虫子,格里高尔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是孤独的。
  
  三、关于格里高尔的死的解读
  
  虽然有些小说中的主人翁最后在结局中死去,但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为他们保存着某种希望。鲁迅的小说就是这样安排设计的。如《祝福》中祥林嫂虽凄惨而死,但她始终保留着死后能见到儿子、丈夫的希望;《药》虽写了夏瑜的死,但他的坟头上有一个花圈;《阿Q正传》虽写了阿Q的死,但他说二十年后又是一个好汉,同时也寄托了鲁迅的希望,希望国民的劣根性随阿Q的死一起消亡。而卡夫卡却让集诚实本分、善良勤劳、忠于职守、善解人意、富有爱心责任感于一身的格里高尔死去,颇令人难受,但是,这恰好体现了格里高尔在理想破灭之后对现实生活的绝望,同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摧残人性的残酷性。通过对一幅画、大甲虫与格里高尔之死的解读,我们既为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了生活理想而奋斗的小人物而哀叹,同时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扼杀人性的冷漠人际关系而痛恨。
  夏春红,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