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阅读教学要从揣摩语言升华到感悟人生

作者:王竹香




  高中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当我们打开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直接接触到的只是一句句一行行的语言文字。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情感世界则潜存于语言文字的背后。古人说得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语文课堂只有引领学生揣摩品味意蕴丰厚的语言文字,才能使他们感悟文字背后的百态人生。
  
  一、细品传神的动词、形容词
  
  用得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往往能一针见血,如雕刻刀般刻画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抓住作品中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往往能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深刻地感悟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和作者所倾注的真情。
  如巴尔扎克在《守财奴》中写到:“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的床上。”这里一“摆”、一“推”写尽了葛朗台看到梳妆匣时饿虎扑食般的丑态,生动的表现了葛朗台不择手段掠夺钱财的伎俩,在他面前什么父女亲情全比不上金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使他们感悟人性中原本也有如此丑恶的一面,从而激发他们向善的热情。
  再看著名作家孙犁的《荷花淀》:“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是水生嫂的一个动作描写。作者捕捉住这种稍纵即逝的动作,生动地描摹出水生嫂此时复杂的情感。丈夫要参军的消息使她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手指的震动无疑是心灵震动的外在表现。但她毕竟不同于其他普通的女性,她识大体、明大义,她不想让丈夫看出自己内心的波动,于是她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个“吮”字,我们看到她战胜了软弱,走向了刚强。细品“吮”字,水生嫂爱丈夫更爱国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在反复品味中,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至情!
  而一向用语精练的鲁迅在这方面更让人惊叹不已,在《药》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一个“提”字描画了闲人们看杀人时的专注、麻木,“提”字背后是鲜活、真切的愚昧、落后的闲人形象。革命者被杀,他们没有悲伤,没有哀叹,没有愤怒……有的只是“提”起脖子看的专注,读来真让人毛骨悚然,内心泣血!学生在品读时会为闲人们的麻木而愤慨,会为革命者如此的牺牲而悲哀!他们感受到了“提”字背后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赤子之情!
  风格细腻的沈从文在《边城》中写到:“风把翠翠的心吹柔软了。”这“柔软”的背后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更有青春萌动的烦恼。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在“柔软”中蕴含着翠翠纯洁真挚的感情,蕴含着边城的真情人生。
  这些文字所塑造的形象,既不直接诉诸视觉感官,也不直接诉诸听觉感官,只间接浮现于读者的脑海之中。读者的再造想象,对文学形象的感知就要依托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学生若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品味,就很难全方位认识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学形象,更无法深刻地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后所反映的多样人生。
  
  二、把玩关键的虚词
  
  除了传神的动词、形容词之外,一些虚词在文学作品中也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在……就在……”这一选择性的关联词,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在反复品读中学生的思想会和鲁迅产生强烈的共鸣,会爱鲁迅之所爱,恨鲁迅之所恨!
  再如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感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只是”的背后是亡国之君的无限惆怅之感。作为亡国之君,他遥望南国,慨叹一切已物是人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只是”,他们不仅品出了亡国之君的满腔忧愤,也品出了亡国之君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的勇敢,更有同学品出了“每一颗泪珠都是至情的结晶,经历磨难,有所思索,泪珠即为珍珠”的人生哲理。
  
  三、慢享生动细腻的描写句
  
  作家往往有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功夫,于细微处最能见精神,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不能忽视一些可贵的细节,它往往是一篇文章的血肉,或许它就埋藏着文章的精华,值得我们细嚼慢咽,去揣摩,去玩味。
  凡读过《故都的秋》的读者,大约永远也不会淡忘这样的段落:“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作者选取与自己思想情感相一致的景物,以“细数”“静对”等词向读者透露自己悠闲、惬意的心态以及对故国之秋深深的眷恋和热爱。透过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故都的一片深情。
  而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细节描写更让人为之动容:“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有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了她她也看见了我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这是当今社会多少母亲的缩影!这样的母亲感动了史铁生,也拯救了史铁生!多少学生在品读这一细节时,读出了共鸣,读出了母爱,读出了自己!
  文学就是这样借助语言而获得了直接透视人类心理的能力,使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实,也更为感人。
  
  四、深味情感强烈的抒情句
  
  真挚、强烈的情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语言的表达。只有反复揣摩这些语言,才能更深的领悟作者的情感。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到:我要活下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欣赏美、追求美的强烈感情。品味“一朵花很美”,使学生感悟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的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在这里教师要指导学生揣摩语言,洞察作者的人格与心灵。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当代最伟大的思家停止思想了。”“停止思想了”委婉含蓄的表达出作者那极度悲痛的心情,和永远哀悼的感情!仔细揣摩,如果把此句换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逝世了”就没原句那种极度悲痛的感情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伟大友谊也就不能很好的体现了。品味这句情感强烈的抒情句,可让学生深入体会世间最真挚的友情。
  而一向以注重人格精神文化拯救的余秋雨在《道士塔》中写道:“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践踏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心说一句: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两句话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狠心说一句”多么不情愿说出!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无奈的痛苦,在揣摩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痛苦中蕴含的强烈的愤懑之情。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读到这样的句子谁能不动情?让学生深深地体会这个句子,他们自然会想到王圆箓,想到清政府,想到外国的学者、冒险家,爱国之情怎能不由此升腾?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文学作品的语言,可以使他们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感悟人生,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陶冶自己的心灵。
  王竹香,教师,现居河北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