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让古诗词教学回归文学本位

作者:唐 波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注重对诗歌本身进行解剖式解读,而忽视了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人类灵魂净化陶冶的张力,忽略了作为文学作品本身所固有的美。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教学实验改革,让古诗词教学回归到文学本位,通过教学古诗词使其真正起到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召唤真善美的作用。
  一、了解诗人气质,熟悉创作背景。了解诗人气质,熟悉诗词创作背景,是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熟悉杜甫生活的历史环境,不知道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疾苦,不了解诗人心怀天下苍生的济世情怀,便很难理解“自经丧难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凄苦,也无法体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带给诗人痛彻心肺的伤痛。只有了解了杜甫所处的时代及诗人关注民生的情怀,我们才更深刻的感受到诗人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而甘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和为了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要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必须将诗词放归“故土”,从诗歌长生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诗人自身的气质来品味诗歌,方能感受其真正的魅力。
  二、注重诗词吟诵,感受诗词意境。古诗词的谴词造句凝炼、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有音乐美,加上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于吟诵。吟诵诗词,要读准字音,读懂内容。一方面,诗句音节的和谐整齐,声调的抑扬顿挫,韵脚的回环荡漾,这些构成诗歌音韵美的要素,只有在诵读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另一方面,古诗词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她的最大特点是凝练,言简意丰;同时,跳跃性强也是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或者突兀而起,或者藏头露尾。不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弄清整首诗的意义核心,把握诗眼所在,就不足以入得诗中。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比如学孟郊诗《游子吟》,通过反复吟咏,母亲为儿子密密缝合的细节就如电影镜头浮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害怕孩子迟迟不归的忧心也让我们感同身受。通过诵读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春风化雨般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发挥古诗词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显其文学魅力。
  三、创设意境氛围,引导披文入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写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即作文时先动情而后发辞,由内而外;读文时则先披文而后入情,由外而内。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诉诸感性的引导和情境的创设,能促使学生充分调动文学底蕴、生活阅历等个人的文化积淀,更快地进入作品的世界。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恰当氛围,调动情感体验,则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实现个人的沉醉化体验。我们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可在教学之初播放这首歌曲或音乐动画,让学生从忧伤的旋律获得情感体验,然后进行教学活动,对于理解亡国之君深沉的愁苦和不可名状的悔恨,感受李煜内心涌动着的强烈的故国之思定会起到强烈的催化作用。
  四、调动生活积累,形成意象重组。《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中,香菱谈学诗体会时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其实,香菱学诗倒是掌握了方法,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就该如香菱一般,充分调动已有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对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全新的感悟。
  金圣叹说:“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表明学习古诗词,就是要实现文本和读者间的真正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诗歌教学中重要的思维形式是扩散思维,也就是要将高度浓缩凝练的诗句膨化开来,使作品的诗情画意如同腾空爆放的焰火一般飞珠溅玉,流光溢彩。这就需要教学者在富有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中艺术地再造诗歌丰富深刻的内涵。
  唐波,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