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安金玲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许多研究显示,儿童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发生,其多数是与家庭环境不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便儿童身心均得以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一)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和长期性
  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伴随孩子从出生、上小学、初中、高中、上大学、参加工作。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大得多。
  (二)家庭教育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性
  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相互交织着,家庭中的多种因素,如自然结构、经济结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习惯等均会在耳濡目染中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同时,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他们的人生态度、性格脾气、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处世方式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的仿效榜样,儿童的心理发展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中接受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
  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场所和时间,家长主要是通过生活过程有意无意的引导要求儿童,并对不合理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个体生活的基础在家庭,个体在家庭中的言谈举止在父母面前一览无余,父母能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家长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实际表现,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误区
  
  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但也存在着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误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应试教育“考试至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力发展才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大众传媒的家教热、各种培训热、择校热等问题说明了家庭对子女智力教育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项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当问及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第三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父母把子女培育成“人中之龙”的过程中要先成“人”,而人格及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方式偏失
  1.父母离异
  离婚,对孩子来说是一次心理上的煎熬过程,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的创伤,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年龄较小的幼儿在以后的发展中会表现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心情抑郁烦闷等。完整家庭子女与离婚家庭子女比较,在情绪、学业、智力等方面,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
  2.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生活矛盾不仅会导致家长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同时也影响着子女的健康。试想,一个孩子经常处在一个喧哗紧张、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能够做到心平气和、无忧无虑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吗?日积月累,孩子的身心健康势必受到伤害。
  3.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惟恐孩子受气吃亏而包揽一切,忽视了子女探索周围环境的正当要求,使孩子出现依赖、顺从、退缩等不良行为,同时孩子产生了“小皇帝”心理,欲望过大,不懂得按照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去约束自己,形成任性、蛮横的不良品质。
  此外,还有父母下岗、亲人生病、去世、家长教育子女态度不一致、给孩子过大的学习压力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三、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端正教育观念
  要不断给孩子以积极的评价,并要及时表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暖迷人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该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目前有些家长对家庭陈设、衣着服饰、吃喝娱乐等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学习休息和身体健康却漠然处之,这是万万要不得的,任何一位家长都不应低估这种“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
  (二)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婴儿自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交往,从而形成了亲子之间的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对儿童日后形成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奠定了基础。一个人早期形成的经验会影响其一生,一个幼时有安全性依恋的孩子,受到亲人适当的关爱和照顾,长大后也会爱他人,人际关系也较好。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在家庭中,父母把子女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愿意听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也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尊重长辈,这种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有利于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发展。
  (三)鼓励儿童积极的交往
  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生有两种交往:一是与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辈人的交往。在与同辈人交往中,儿童不仅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而且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广交同学伙伴。有些父母基于“怕孩子吃亏”的心理,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机会,造成了孩子心理的孤独、焦虑,不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
  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可避免的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中,被赋予某种角色。在家里孩子有时可能要和父母撒娇,到了学校就得遵守纪律,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如果一个儿童不懂得这种角色含义,在不适宜的场合表现不适宜的举动,那么儿童将在社会生活中遭到挫折。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适的培养目标、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加上民主的教养态度,将使您的孩子变得更加健康、聪明。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王来云,王忠根,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
  [4]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初探[J].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1992(4).
  [5]邹泽禹.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J].家庭教育,1993(2).
  [6]郑希付.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J].心理科学,1997(2).
  [7]高芹.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1).
  [8]吴俊.论家庭教育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影响[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3).
  安金玲,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