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孔令华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是直露的,抽象的,而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然而,笔者在听课中,感到不少语文教师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上仍有明显误区:
  添尾巴。有的教师每到一篇课文教学的结尾,总要加上一句:“懂得了什么”“要怎么做”“要学习什么”,似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则流于形式。
  贴标签。教师抛开载体,额外来一段说教,牵强附会,无法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与中心混谈。认为思想教育就是概括文章中心,学生能概括中心就是受到了思想教育,忽视教育在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渗透,使思想教育没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如何进行“渗透”呢?
  一、整体规划上渗透。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人教版小语教材文质兼美,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详加研讨,订出计划,逐步形成序列,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方面教育的目的。基于以上认识,我市编拟了《小学语文教材思想教育分类举要》,用表格形式把一至十二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具体规划。全体语文教师在认真领会“举要”的基础上订出每学期思想教育重点,统筹规划,形成序列,做到心中有数。
  二、辨词析句中渗透。作者常借助于文章中的字、词、句、标点,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一些关键词语在文章中常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字、词、句、段,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挖掘其中深层内涵,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事理,受到教育。如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讲到董存瑞看到部队被暗堡封锁了前进的道路时,“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教师抓住“瞪”和“迸射”两词,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弄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瞪”,表明董存瑞对敌人的仇视和看到部队受阻的焦急心情。“迸射”形容董存瑞对敌人强烈的仇恨。这种焦急的心情和这种强烈的仇恨致使他才有请求炸暗堡的坚决的态度,才有舍身炸暗堡的并举。我们学习英雄人物,就是学习这种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勇挑重担的精神。课文的重点语句,往往能深刻地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课文的中心。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不但能起到抓纲擎领的作用,而且能很好地教育学生。
  三、入情入境中渗透。对于一篇文章,作者是“情动辞发”,读者自然“披文入情”,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运用图片、摄影、幻灯、音乐,加上语言描绘、动作演示等方法,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受到更深的思想教育。如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通过放录像,再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激烈、壮观的场面,使学生理解重点句的意思和作用,认识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再如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境,让学生来个假想旅行,学生的情绪一步步被调动起来。
  四、在诵读中进行思想情操教育。朗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还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收获。名家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少了语音这个重要的表情要素,再好的文字表达功能也是静止有限的,只有好的文字再加上恰当的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文字加上这些情态才能活起来。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学生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文章主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情操感染,一种精神享受,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发出祖国山河锦绣的赞叹,思想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首先要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要有崇高的情操,还必须通过语言的艺术去表达感情,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真正使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孔令华,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