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争功》听课杂感

作者:孙大武




  11月28日上午第一节听魏芹老师的课。总的感觉还算不错。开始的复习跟新授的内容挺相关的。特别是在复习互连网的奇妙(这是上一篇文章的内容)时,不仅让学生说简洁,如分别用“大、快、多”来概括,而且注意让学生读一读书上的有关句子,很好体现了老师对文本语言的重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也是较为有效的。课前让学生观察电脑的组成,直接为新课服务,也是蛮好的做法。第三点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比较注意指导学生的读书。
  我想再说说我的一些想法。这一课是练习5的第一题,它有个大一些的标题,叫《处处留心》,这是每一个单元都有的,自然,每一个单元需要留心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备课的时候,我就会想,这一次留心什么呢?这其实就该是我们教课的重点。我们通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就会觉得文本挺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的,也挺有教育意义,也便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学生也读这样的一篇文,他们自然不会像我们这么想。他会觉得,这文章挺好玩啊,显示器、键盘、鼠标在那儿争功呢。谁的功劳大呢?这文章怎么没写完呢?孩子们这时候会笑起来,他们知道了编辑叔叔的心思:这是让我们接着往下编呢。上面说的就是我们教这一课的最初的想法。先是看文本写了什么,再想我们可以教些什么,再想我们的学生会如何看这篇文章。拟订教案之前,我们总是应该有这么一个思量的过程。
  进一步阅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的几道练习题,编得蛮好,顺序也行,现成的一个教学思路:——小芳正要翻页,爸爸按住了说:“先不要看,自己想一想,小主人会说些什么?”
  ——你觉得小主人会怎么说,将小主人的话补写下来。
  ——画线的部分,你能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来替换吗?换上成语再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现实的教学并没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过程,在老师的心里面,这40分钟的一节课,它的大概流程是什么样子,其实不是很清楚。第2题的补写成了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这么重要的练笔,我们是没有理由让它留倒课外的,练说也不是很到位。“小主人会说些什么?”老师也仅仅是从说话的内容上进行了一番组织,引导的痕迹也比较淡,基本就是把答案塞给了学生。事实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内容上的重视是必须的,此外,小主人说话时的语气是什么样子的呢?小主人会有些什么动作呢?这些不可能游离于内容的因素被忽视,也是很令人遗憾的。
  “这个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这是教者花了大力气进行的一个环节。坦率地说,我对此是不以为然的。——说教的味道太浓了,思品课的味道太浓了。倘若我们的第一题练得扎扎实实,思想的教育自然会雨润万物,悄然无声的。语文课上的人文熏陶,是应当与具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步的,人为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只能误导了语文学习的方向。
  读书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大家早有共识。问题是如何进行。第一次读文,老师是请了叫做征梦婷的学生。这可是个好学生啊。她一读,同学们都说好。当然是好。问题是存在于更多同学中的读文的问题被这个好掩盖住了!“过程和方法”是我们课程标准设计的三维目标之一。语文的学习要重过程。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这是一个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过程,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渐次提高的过程。既然,读书在语文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既然本课文本有如此优越的读的资源,教学的时候,花一些心思在学生的读上面还是值得的。像这样的“一俊遮百丑”的语文课堂在我们的家常教学中是非常要不得的。
  作业第3题,老师基本是移植了教参的说法。文中的“你一句我一句”用“异口同声”来代替,“再也按捺不住了,急匆匆”用“迫不及待”来代替。至于换了以后“感觉怎么样”,教参则认为是“更简洁有力”。对于教参的参考价值我们自然是该十分的重视,但是唯教参论显然也是不行的。关于第3题的教参意见,我就另有想法。“你一句我一句”怎么能说是“异口同声”呢?“七嘴八舌”才贴切;至于换成了成语就显得“更简洁有力”,也是有待讨论。我到是觉得,原文的“你一句我一句”并不逊于“七嘴八舌”,“按捺不住,急匆匆”较之于“迫不及待”更具有形象的美感。成语的简洁之美跟口语的亲切温和应是语言的双璧,厚一薄一未免有失公允。多一些我们自己的思考,合理利用,这是我对教参的态度。
  听了一节课,有了这些感想 ,请大家不吝赐教,也请魏芹老师海涵。
  孙大武,中学高级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