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教学杂谈

作者:毕 琳 包衡山




  小时候学习语文很痛苦,总觉得语文高深莫测,抽象难懂,没有悟性一定是学不好语文的,畏惧心理不能言表,最后只能是望洋兴叹,停步不前,语文成绩一直不怎么好。
  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后,最后总结作品的艺术特点,总是说形象生动,语言具体,选材独具特色。但我从不知其真正含义,心中是一团雾水。考试起来也跟着填写:形象生动,语言具体,选材独具特色。
  在大学里完整地学习了文学史,对历来文人有所了解,听了老师的讲解,自己再结合书本学习,才真正明白这些概括不是空中来穴,是有据可寻的。
  中学里我们就知道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但我不明白“沉郁顿挫”到底是怎么回事。只大致知道“沉郁”可能是指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但我怎么也想不出“顿挫”是什么意思。通过学习《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了前人的评点,听了老师的讲解,才真正明白什么是“顿挫”。
  “杜陵有布衣,”转“老大意转拙。”“此身一何愚,”转“窃比稷与契。”“居然成鹱落,”转“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转“此事常觊豁。”“穷年忧藜元,”转“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转“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转“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决。”“当今廊庙具,构厦且云缺。”转“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转“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明明是“布衣”却“意转拙”;明明是“一何愚”却窃比“稷与契”;明明已经“成鹱落”却白首“甘契阔”;明明“同学取笑”却“浩歌弥激烈”……古人评曰“句句转”。老师打比方说正如中国书法中的平折平折平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杜甫风格——“顿挫”。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明白了什么是“顿挫”,我们就会运用此法赏析作品,也许还能运用此法写写文章。
  谈到李白诗歌的情感跌宕与壮美,什么是跌宕?什么是壮美?只有结合作品来谈,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李白诗歌起调就壁立万韧,感情猛烈,颇有气势,形成巨大的情感波澜,这就是西方美学史上谈到的壮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明了诗人高度的自信。但紧接着他又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现了诗人的愁苦。李白最少儒家思想,喜欢走极端,一会是欢乐的绝顶,一会是痛苦的深渊,情感猛烈强劲,这就是跌宕。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但紧接着又写道:“仲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有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高度的自信与极度的失落形成巨大的反差,这就是跌宕。但最终李白都都能从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偏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蜀道难》这是李白情感的又一次反跌。学生结合作品来理解,就会感觉语文不是那么抽象,炫奥,高深,难以理解,而是可以捉摸的东西,虽然不是完全按科学规律,但也是有根有据的。
  据此,我认为教语文一定要结合作品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体会其中的美妙,这才是最关键的。
  毕琳,包衡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