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新世纪语文学习的媒体意识

作者:王泽龙




  
  王泽龙,1957年生,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中国新文学思潮研究》、《反思与重构》、《湖北文学史》(与王齐洲合著)、《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新编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多篇。
  
  我们这个时代的语文观,应该是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大语文观,这个大语文观是指包括了现代交际知识能力,现代审美知识修养,现代人文知识素质三方面内涵的现代语文观。它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文观,即强调语文的读写听说知识功能的语文观是有较大区别的。今天我们提出大语文观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适应信息时代的知识发展要求,适应现代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是现代教育转型的根本要求。信息时代的语文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它已经再不仅仅是纸质媒体传达的语言文学信息,语文课也不就是以传统语文读本作为课堂的教学对象了。作为大语文功能之一的现代交际知识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掌握现代语文知识,学会用各种媒体表达思想。语文是人类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传统语文学习是纸质媒介,现代语文学习除了纸质媒介外,电子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作用,将在现代语文学习中越来越占居重要位置,其优势是传统纸质媒介不可比拟的。现代电子传媒符号具有多样化、图像化、立体化、快捷性、时代性特征。媒体时代的语文学习,迫切需要我们建立语文学习的媒体意识。
  
  一、现代学校教育应该建立开放型的大文化背景下的大语文教育观,青少年媒体文化教育是培育青少年适应开放型教育的有益尝试。
  
  媒体文化,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越来越普遍地进入了大众的生活。媒体文化“生产”的形象、观念与知识渗透到了现代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每天都被来自各种媒介的大量信息所包围,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人与媒体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的关系。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无论你愿不愿意,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会,每天都会接触到媒体观念、信息和形象。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一个社会人所应具有的“素质”或知识的概念也必须在原有的概念上得以延伸。也就是说,人们的知识与素质这一延伸的概念必然超出传统的“听、说、读、写”的教育范围。信息时代的“素质”与知识应当包括人们对每天来自电视、收音机、电脑、电影、报纸、杂志、广告、网络等各种信息的认知、反馈、取舍、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对世界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动手生产或创造媒体产品的能力。
  当前的学校教育,应该是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与纸质课本教育的现代教育,信息时代的媒体文化全方位的渗透到了青少年儿童生活与学习环境中。我们今天的学校语文教育应该是适应时代转型的开放型与复合型的现代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儿童教育观应该是建立在教育转型时代的大教育观,大语文观。
  数百年来,由于社会上各种信息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报刊、书籍,所以我们一直把识文断字视为社会文化人的语文基本素质,把学校课堂学习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当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的知识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我们不仅接收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与过去大相径庭,每天接收到的各种知识信息量相当于20年前我们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所接收到的信息总量。电视、电影、报纸、杂志、国际互联网、照片、电子游戏以及各种广告牌每天不停地向大众传输各种知识、信息、观念和形象。这一当下媒体文化环境,必将深层地影响着我们学校教育观念与学校语文教育教学机制的转型。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教育正处在这样一个全球教育大转型的时代,我们必须逐步从传统学校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培养青少年适应媒体文化时代的现代语文学习意识与学习观念,教育青少年懂得信息时代的现代语文学习方法。因此,青少年媒体教育的使命与青少年媒体语文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与紧迫。
  在当前,世界性的媒体文化研究或媒体素养研究正方兴未艾。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有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已经走在了前面。我们国家也有了初步的开展,但是与国家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
  
  二、现代语文教育应该是引导学生贴近时代生活的自主性学习,青少年媒体活动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我们面对现代媒体文化的包围与影响,学校与家庭、社会都要培养青少年选择媒体文化的自觉意识,而不是采取防范、抵御媒体文化的消极立场;培养青少年正确接受、了解媒体文化,并借助媒体与媒体文化活动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与思维方式,建构与现代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的现代语文学习观念与方法。
  信息时代的现代媒体文化与现代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提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即:具备信息时代的新素质——媒体素养。我们的媒体文化教育与媒体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青少年与每一个社会人进行媒体素养的培育,或者叫媒体文化素质的养成教育。何谓媒体素养呢?我们必须先了解媒介文化信息的性质和特点。世界上各国媒体并不是单纯地反映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媒体呈现给受众的现实版本不是现实世界的本身,是经过少数人制作而成的媒介信息,媒介信息含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深深地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媒介信息是通过各媒体特定的语言符号和美学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受众只有懂得媒体文化的特点,才能提高对媒体传播内容的鉴赏能力和取舍能力。媒体不仅是传播各种文化的工具,其本身也成为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丰富性与驳杂性并成。
  
  媒体素养比较完善的媒体素养定义是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媒体素养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教育,宗旨为增强学生理解和评价媒体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媒体如何传输信息、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以及要求学生具有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所有媒介信息都是两种:一种是表层信息,一种是深层信息。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低下水平时,他只能接受其表层信息,因而易受控于媒介信息。不具备媒体素养的人,无法认识到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一种再现和解释的性质。相反,当人们拥有了自觉的媒体素养意识与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介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入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目前,我们许多国家从小学到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基本上停留在过去的培养学生传统素质(读、写能力)上。使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仍处于只能接受各种媒体信息的表层信息阶段,这是个非常危险的层次面。处于这一层次面的受众缺乏辨别是与非、真与假、有利与有害信息的能力。因此,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在这些国家显得特别紧迫。这也正是青少年媒体教育及其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媒体文化教育及其研究任重道远,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这场媒体文化教育与现代大语文教育的大潮中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