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简论大众文化
作者:王晓丽 林 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加速。在这一进程中,大众文化不可避免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传媒的传播而蓬勃发展,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却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接近于“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这是统治阶级通过文化、艺术、宗教、哲学等与商业、政治、消费、娱乐等的融合满足人们被动、虚假的需要。从而操作广大人民的思想,进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观点。
一种说法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喜爱的民间文化。这种观点是以费斯克为代表的。他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把大众看成是受众,是被控的客体,而认为是 一种自主的力量,能动的力量,体现民众的生活经验和自发性的文化心理。
一种说法认为是商业消费文化,是那种依靠大众口味兴趣而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完全是商业目的,是技术人员人为创造的文化。
一种说法是源于广场而非庙堂的民间文化,这种理论是发源于巴赫金的平民主义狂欢节理论,源于日常生活的原生形态的文化,是基于某种文化传统和习俗而形成的自发性的文化。也就是被威廉姆斯认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化。
一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民族的、科学的、革命的、面向工农兵的文化,这也即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革命文化理论。
一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是通俗文化或流行文化的代名词,是民众对于前卫流行趋势的极力模仿的一种文化。往往流行时间短,并且传播速度快。
一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是非标准化文化,剩余文化,也即除去高雅文化之后的文化。是低于高雅文化的一种文化。
……
由于大众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地位,因而对大众文化的定义也较多。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并不指整个当代文化,而指其中的一部分。当代文化一般可大体分为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我认为中国的大众文化指的是在二十世纪后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以后,兴起于现代都市,在商业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以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为依托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迎合都市大众需求、满足大众官能和欲望、追求流行时尚的现代消费文化形态。
二、大众文化的特点
大众文化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主导文化,主导文化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与话语控制权;不同于精英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学院性。大众文化是有别于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一种文化。主要特性有如下几点:
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成为用来买卖的商品。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是促使大众文化产品大量复制的原因。它不是个体独特技艺的呈现,而是以大规模的机械操作,复制拼凑,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可以出售的文化。
2.通俗性:是说大众文化是一种面对现代都市普通大众的文化,表现为最浅层的普遍性生命体验或游戏经验,不追求深入的精神探究和人类灵魂的锤炼。内容上更通俗,形式上更直观。
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以流行与否视为生命。只有流行起来,才能体现大众文化的存在意义,才能保证大众在数量上的优势,才能实现大众文化的盈利目的,让大众文化的商品性得以实现。
4.娱乐性:即是满足社会大众消遣,打发剩余时光的休闲式的文化形式。它不以传统文化的载道功能为导向,不以教导辅助为目的,不以挖掘精神深度为己任,而是以游戏的态度娱乐大众,具有娱乐性。
5.平民性:大众文化面对的对象是都市大众,是都市平民。它抹杀了传统文化学院派的、形而上的,需要特殊知识和理解力才能知晓体会的文化,而成为人人可懂,人人可感的文化类型。
6.媚俗性:指的是大众文化是一种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口味的文化,一切以感官快乐为基础,以感官刺激为选择,是一种迎合大众的,以大众的选择为指令的,以缤纷的色彩,撩人的姿态谄媚大众的文化。
7.依赖性:即大众文化对传媒技术的依赖性和对市场等的依赖性。大众文化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并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广泛传播。同样,没有市场需要的养料补给大众文化也不会生长。
三、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发芽,汲取市场经济的营养成长,在短短二十几年里,发展为与来自官方的主导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它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影响了社会发展和大众的精神面貌,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不同的评价,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发展的方向问题。
1.朝向文化批评方向迈进
大众文化只有进入批评的视野,受到学有所长、审美水平更高的批评家的关注与解读,对它进行引导斧正,剔除谬误,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地位,才能向精神深度发展。同样,经过批评后的大众文化,可以昭示其内在的复杂性,开发其潜在的审美素质,开启广大大众的心智,监督大众文化的发展。否则,大众文化可能不断的滑向浅显低俗的深渊。
2.朝向人文精神方向发展
人文精神是各种文化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汇集整个人类文化的内在灵魂。大众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和最高价值目标的人文文化形态。但大众的文化特点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感官刺激与低级趣味。因而,要积极发展和掌握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让它朝向积极的一面,体现人文本质、蕴涵人文目标和昭示人文价值理性方向发展,贴近大众文化生活、满足大众文化需要、尊重大众文化权利、反映大众文化理想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人民大众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3.朝向科学化方向成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文化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当代文化形态,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形态,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就必须不断地汲取新的科学知识、运用先进科学手段、综合当代科学精神,从而使自身呈现出一种科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更加迅速的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否则,就有可能是失去其依托,退出文化历史舞台。
4.朝向全球化方向靠拢
21世纪是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世纪,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保持其不断发展的生机、活力和先进性,都必须与整个世界文化保持开放、交流的状态,广泛吸收、及时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与国际文化主潮流相接轨、与国际文化新进展相看齐。具体到大众文化来说,它要有效地发挥引导大众追求、促进大众精神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要与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汇集、交流、沟通、共享,广泛及时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容和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准,完善自己的审美形式。
5.朝向民族化方向深化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断,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发展。由于大众文化是以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因而,只有朝向民族化方向继续深化才能确立中华民族的国际文化地位、反映本民族人民的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昭显民族文化精华。
总之,就中国而言,大众文化的存在已是一个无可非议的事实,它一方面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也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必须对大众文化进行再深入的思考,才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引导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王晓丽,林芳,江苏扬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