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从《诗经》看原型意象

作者:郑 飞




  “‘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时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保留着一些有原型意义的意象。”(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3-134)从择地而居,狩猎耕作的农耕时代开始,在自然界总有那么一些东西依然水灵灵的生存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展示着历时代而愈发迷人的风采。这些出现在诗词中的事物可以看作是“原型意象”。
  现在就结合《诗经》谈谈我理解的三个具有原型意义的意象。
  
  一、苹
  
  苹,也叫“萍”。嫩油油的绿叶在湖面上,展开漂亮的“田”字,柔美,含蓄,深藏不平凡的生机。在远古的时代,水被视为一切生命繁盛的开始,所以人们常常在水边祭祀,苹是人们眼里幸运的植物。在《诗经·召南·采苹》中就有写道:“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或许是因为“萍树根水上,木树根于土”(《淮南子·原道》),从古典诗词以“萍”入诗词开始,人们就较早地注意到了它的这个特点,“随波飘浮”,这是“萍”比较固定的原型意义,在后代的诗歌中,这个原型意义一直保持着。
  杜审言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写道: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在这里,绿苹更添诗人宦游之思。
  柳永在《玉蝴蝶》中写道: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汀!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诗人借苹花抒发对故人之思。
  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写道: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词人也借池萍寄托身世飘浮之慨,思念离人之情。
  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更是将“萍”的内涵比较直接地托出。
  现在我们说的“萍合(浮萍易散,飘泊不定,故用以比喻暂时的聚合)”、“萍浮(浮萍飘迹水面。比喻人行踪飘泊不定) ”、“萍飘梗泛(踪迹飘泊无定)”、“萍迹(喻人四处飘流,行踪无定)”、“萍流(飘流)”这些词语的涵义也是从“萍”飘浮不定这个原型意义化来的。所以萍可以说是一个原型意象。
  
  二、月
  
  月,安宁,静谧,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夜阑人静,万物笼罩在夜色之中。一天似乎已可以恢复平静,然而在未入眠那刻,我们的思绪总是延续着生活的种种。透过树丛、小窗、楼台,空中或圆或缺的月儿自然成为我们视线之内瞩目的景物。所以,从有诗歌开始,月儿就早早地成了人们吟诵的意象。
  《诗经·小雅·月出》一诗这么写道: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意思是说:
  月亮出来,一片皓洁,美人儿楚楚动人,体态轻盈身段苗条,惹人思念悄悄。月亮出来,一片皓皓,美人儿妩媚动人,体态轻盈美丽妖娆,惹人思念心焦。月亮出来,四方照耀,美人儿明丽动人,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叫人为她魂也颠倒。
  这里的“月”皎洁妩媚,宛如自己思念的美人,是明月惹起了作者的相思,是作者的思念让明月格外风韵多姿,情景交融。月儿从入诗歌的这刻起,已有了表示美丽、思念的原型意义。
  后来,我们的诗歌中不断出现月儿的意象。
  《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有关明月的诗歌,其中写道“明月何皎皎,照我床罗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么几句,在这里,明月表达的也是美丽、思念的意义。
  到了唐宋诗歌鼎盛时期,以月为意象的优秀篇章更是迭出不穷。
  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小浅白,将思念家乡的意味铺展得浓浓的。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被奉为中秋诵月诗词的经典之作,将中国人见圆月思团圆的这份情结全盘托出。
  “抚月痴想”、“揽月自赏”、“披月踌躇”、“望月凝思”等从古典古籍中演化衍生出来的短语成语,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一分难释的生命情怀。虽然我们因月的隐现变化、升落、圆缺赋予了她生命的诞殒、时间的飞逝和人生悲欢离合的内涵,但用“月”这个意象“表达美丽、寄予思念”的原型意义一直是比较固定的,所以月也可以说是一个原型意象。
  
  三、芍药
  
  古人评花:牡丹第一,芍药第二。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因为它开花较迟,故又称为“殿春”。风姿绰约,娉婷娇娜。
  在《诗经·郑风·溱洧》一诗中这么写道: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里的“勺药”即“芍药”。)
  这里写了郑国青年男女一次欢乐的游春场面,以互赠芍药表示好感结束。此诗中,青年男女用芍药寄托相思,表达爱情。
  后来,不断有人将芍药入诗、入词。
  唐朝孟郊写了一首《看花》: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温柔一同女,红笑笑不休。
  月娥双双下,楚艳枝枝浮。洞里逢仙人,绰约青宵游。
  芍药谁为婿,人人不敢来。唯应待诗老,日日殷勤开。
  玉立无气力,春凝且裴徊。将何谢青春,痛饮一百杯。
  芍药吹欲尽,无奈晓风何。余花欲谁待,唯待谏郎过。
  谏郎不事俗,黄金买高歌。高歌夜更清,花意晚更多。
  饮之不见底,醉倒深红波。红波荡谏心,谏心终无它。
  独游终难醉,挈榼徒经过。问花不解语,劝得酒无多。
  三年此村落,春色入心悲。料得一孀妇,经时独泪垂。
  这里看的花就是芍药花,以花寓相思之意。
  北宋诗人秦观写了一首《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里的芍药亦风姿绰约,转盼多情。
  姜夔《扬州慢》一词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更是将芍药表相思的意义发挥得酣畅淋漓。
  寄托相思,表达爱情,也成了芍药在诗词作品中比较固定的原型意义,所以这也是一个原型意象。
  总有那么一些东西,从远古到现在,一直以她独特的姿态沉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上述的仅仅是至今依然鲜活的事物,这样的事物也还有许许多多。《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用“桃”起兴,桃花盛开,花团锦簇,艳丽无比,描述新娘子,后来诗词中常用来形容美人,“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最出名的莫过于崔护的人面桃花。《国风·鄘风·柏舟》中“髧彼两髦”的少年让人心仪,“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泛泛中流的柏舟成了坚贞不渝爱情的见证,后人诗词多取柏“秀色有新故,英姿无暑寒”喻人品性。《国风·卫风·伯兮》中写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深闺的一扇红棂小窗前,那个女子一脸郁郁,支颐发呆。铜镜蒙尘,对镜懒理妆容,一任乌黑的长发随意披肩,“首如飞蓬”,让俊逸轻灵的小草承载了离别沧桑之慨,“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荼、荠、舜、苕、卷耳、甘棠、蒹葭等等又何尝不是?当然我这里列举的原型意象是事物,还有好多原型意象可能是题材、形象、细节或人物,等等。
  从原型意象的角度去阅读《诗经》中的某些意象,对它们追源溯流,既回归了文本,又丰富了内涵,这为我们古典诗词文学的阅读鉴赏开辟了新一种途径。
  
  参考文献:
  [1]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 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3-134.
  [2]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蘅塘退士(编)于雯雪(注).唐诗三百首(新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郭伯勋编.宋词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郑飞,女,助理讲师,硕士在读,现任教于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