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诗篇《如果……》深蕴的哲理意义

作者:孙热民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中,语文教学要力助学生把文本变薄变厚。变薄,提升学生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能力;变厚,通过引领学生精读善思等方式,充分挖掘好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所蕴含的知识性、文学性和人文性来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助学生更好地与时俱进,如:教学[英]吉卜林的诗篇《如果……》,一课多得,使学生从中懂得更多富含哲理的“如果”。
  
  如果多理性就多幸福
  
  注重书例、着重揭示理性:吉卜林,这个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跟常人一样具有亲情父爱。但他渴望、期待儿女比父辈更幸福的动机、手段、方式更显理性:既从传统的养儿防老中脱俗,又不把爱子拔高到顶天立地;不溺爱、物重而是注重精神感化;不迷恋“龙生龙,凤生凤遗传直通车”俗套而是注重后天从小抓紧教育;不用某些人“常规武器动粗”而用浸透严爱的动笔。他以中年44岁时作的二十行却沉甸甸的宝诗《如果……》为礼,送给了他12岁的长子约翰。不,送给全人类,尤其是送给天下为人父母。
  再结合日常活生生的实例点拨让学生加深对理性的认知:胸怀宽广、不亢不卑、从容应对、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胜不骄败不馁等都是理性。理性是修养的内核,是较高的素质,是锐意创新、跑赢信息、成就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必需。理性与幸福紧相连。饱含理性,再苦也能咀嚼出甜;缺失理性,盲目、失常,即使亲情有时也会酿成苦情。
  日常执教循此渐进,,从而使学生身在和谐盛世、我党政千方百计提高民生幸福指数、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中倍感幸福;懂得富而两思(思源、思进)三感(感动、感悟、感恩),才能延长幸福;面临当今信息多样性(如真假、新旧、显潜)、多变性(瞬息万变)和存在性(无时无处不在),能做到四不(不抱怨、不恐惧、不误判、不错失),提高善于发现并利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为社会与人类更好地多创造幸福。
  
  如果多维开拓就多增智
  
  浅尝辄止,难于以小胜多。若仅停留在《如果……》表层明摆的显信息:内容实形式新、短小精悍的外国诗歌,别具特色的世上多样化的育儿佳文之一,与诸葛亮字字珠玑、句句箴言的《诫子书》等中华文明家训家规媲美,值得学习,读后让人受益匪浅,这是远远不够的。由表及里,由显信息洞悉潜信息,扩思增智收获丰。那么,本诗深层次的潜信息是什么呢?留下空白,无直接告知。可围绕本课精心创设富含启发性的疑问:如作者写给儿子的“家训”不直说而用假设的语气有何好处?从诗中阐述的内涵看作者本身具有什么修养?修养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何作用?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什么?等等来沟通潜信息。借助创造性的联想、多维开拓这些理性互动,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动脑筋或讨论,以利于集思广益破疑、更好地与原诗作者对话。也许学生悟出的潜信息见仁见智,但通过教者站得高望得远的进一步点拨,起码让学生领会关键词:榜样、创新、理性、敬业尽责、利国利民等。这样,诗讲活了,诗中的亮点增辉,中职教材有关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发现信息能力和加强语文课德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有利于青出于蓝胜于蓝。由此带来的长效是蜻蜓点水般浮在表面式的教学与阅读难以企及的。
  进而启迪学生:思考,不是领导、老师、医生、警察、情报、科研、运动员等人员的专利。脱颖而出的人、甚至老有所乐的人都要常想、好好想一想,参省乎己,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因为人不能张口待吃、伸手等拿。人善思才比动物精灵。想,能思接千载、决胜万里。因此,抓好培养学生善思、反思、冷思、勤思、深思熟虑、瞻前顾后、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胡思乱想、不想“歪门邪道”,这是敬业的教者日常教书育人的职责之一。
  
  如果多敬业尽责多受人敬重
  
  从理解诗歌内容中感化,弘扬敬业尽责精神。随着师生反复悦读和欣赏吉卜林的《如果……》心里越敞亮:最要紧的是弘扬[英]吉卜林敬业尽责精神。因为他对儿子,不!对接班人的健康成长的忠告和提醒不是随便扯几句、苍白无力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意味深长富含哲理,几乎涵盖了养成教育的方方面面:先谈理想信念,紧接着是正确对待成败、宽容、永不自满、不断进取,随后是保持正常心态、正确待人待己等。这忠告和提醒,,正如吉卜林在该诗尾高潮处对儿子寄予厚望“修养如天地般博大”一样。因为做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所作为有所奉献的人,的确需具有较全面的良好的修养。透过《如果……》字里行间可见超越了深深的关爱、浓浓的亲情是崇高的责任。他与当前有些人晕头赚钱,疏于管教儿女,以及《三字经》所批评的“养不教,父之过”是多么鲜明的反差。
  教者进一步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青少年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应尽责。责任,沉甸甸。轻视它,“责任风暴”惩罚你;敬重它,军人敢于亮剑,灾难无情党有情人间有爱,雷锋式的义工播爱四方。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尽职尽责,众人理解尊重;占着优位失责惹人恼。
  从《如果……》的作者当人父尽职尽责,联想到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中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使学生坚信,在先进文化的感召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敬业尽责的人与事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如果多创新就多赢
  
  围绕创新形式致赢分步施教,增强创新意识。先提出议题:家长如何教育好子女?让学生自由发言,或指定学生回答。一般认为:负责任的家长对子女的厚爱和期待之一是谆谆叮嘱,哪怕有些啰嗦也要直说,似乎带有几分自上而下的施压,唯恐子女不明不理。再比较本诗领悟创新形式好处多多。一是丰富了词汇应用知识。“如果”这个辞海中极其平凡的表假设的关联词,单用小学造句有之,通篇复用很陌生。[英]吉卜林重用它,用它立题与行文,如:“如果在众人六神无主之时,你能镇定自若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得意忘形,而在灾难之后也勇于咀嚼苦果;……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全诗点缀着十个“如果”一个“那么”,犹如一个复杂的假设关系复句,又如气势磅礴的排比篇。使人耳目一新,并悟得:单用莫轻视,复合更看涨。二是明了创新形式促进育人实效。虽然吉卜林在《如果……》诗中对儿子的期望和要求而提出的修养非常丰富、具体,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但由于用假设的商量的口吻和带有建设性,体现以人为本、平等对话,易于儿子领会父亲的真心诚意。
  最后点睛,呼唤创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教是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好形式。[英]吉卜林创新、示范教儿育才方式启示我们:创新是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强国富民等宏伟目标的首选。创新需要解放思想。为了明天更美好,各行各业定要坚持不懈地加倍努力锐意创新。
  孙热民,男,广东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