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文学赏析中的文化内涵

作者:陈宝庆 陈明安




  一、提出课题的背景
  
  中学“文学阅读与赏析中的文化研究”是全国“文学教育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接受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指导。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在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形式——文学作品中必然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镌刻着文化的烙印。远古神话中的神灵文化,《诗经》中的民歌文化,《楚辞》中的楚地文化,史传文学中的清官文化,唐诗宋词中的酒文化,《红楼梦》中的药文化,《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三国演义》中的智谋文化,《水浒传》中的结义文化,无不有力地印证这一文学现象。如何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传统,是开展本子课题研究的历史背景。
  麻城,位于大别山脉腹地,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富博大的地域文化。
  麻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闻名全国的龟山风景区留有曹操的墨迹,闫家河镇曾是李贽的收徒讲学之地,歧亭镇是苏轼往返眉山与黄州的休憩之所。这些古迹经过当地政府的修缮,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可供游客一睹先贤当年的风采。
  麻城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从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走出了王树声、陈再道等二十多位共和国的开国将军。他们那彪炳千秋、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被写进文学作品,搬上银幕屏幕,成为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时至今日,木子店镇的老米酒驰名全国,远销海外;黄土岗镇的菊花产业方兴未艾,闻名遐迩。而首届“中国·麻城杜鹃文化节”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中。
  特别是,作为武汉城市圈中唯一的县级市,麻城的陆路交通十分发达。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纵贯全境,大广高速、武麻高速公路已破土动工,将使麻城跻身于湖北省继武汉、襄樊之后的第三大交通枢纽,为文化交流提供交通便利。
  以上是开展本子课题研究的地域背景。
  文学阅读与赏析的现实背景。当前,高中生的文学阅读与赏析是经常性的功课。高考中文学鉴赏,尤其是诗词鉴赏,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广大考生在文学鉴赏,尤其是涉及文化知识方面的鉴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因,还是缺乏必要的能力素养,也缺乏中学文化知识训练的基本方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中学文学阅读与赏析中的文化研究,以期适应高考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忽视,无论是课内赏析还是课外阅读,都存在着“重理性分析,轻文化吸收”的弊端。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对文学作品进行急功近利的传授和训练,忽视其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使文学阅读与赏析成为应付高考的载体,必然使广大考生的文化素质受影响。提高全体国民尤其是高考考生的文化素质,还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现实背景决定了我们的必由之路。
  
  二、开展文化研究的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忽略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在有意无意之间降格为技能技巧的操作,就会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阅读与赏析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了解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增强感受社会人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能够继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高中生的文化素质,使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文化研究能使高中生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承前所述,麻城这块红色的土地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如何使生于斯长于斯的高中生了解乡土文化的精髓,进而增进其对故土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理应是文化研究的题中之义。
  (二)文化研究能够促进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子,提高高中生的文化素养。人教版语文课本不仅承载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为我们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陶治情操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
  (三)文化研究能够使全体国民的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当今社会,浮躁、浅薄、急功近利、金钱至上已俨然成为一股潮流。文化传统、民族精粹,有日趋衰微之势。在此背景下,更应当重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中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为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文化研究可以开辟文学阅读与赏析的新领域,或者说确定一个新的视角(切入点)。长期以来,在文学阅读与赏析过程中,已经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即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鉴赏艺术特色,鲜有从文化的视角去审视一部作品,致使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沦落为弃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阅读与赏析中的一大遗憾。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圣者智者对话,与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其伟大的心灵、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如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能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魅力,又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沁园春·长沙》,可使学生走近毛泽东,去体验感知毛泽东彪炳青史的成就背后更为伟大的人格魅力,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成功欲望,努力地完善自我;而《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等散文,可引导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自然景物的同时,体察朱自清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中深蕴的忧国情怀,感受郁达夫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对故都生活的眷恋的情愫,真切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边城》中的民俗文化,《陈情表》中的忠孝文化,诸子散文中的儒道文化,等等,均可以使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受益匪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三、开展文化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文化研究与语文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努力: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力争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1、以学生为主体。拟定高一年级一个班作为实验班,该年级其他班级均为对比班。该班每周安排一节课(或自习)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文学阅读,每学期开展一次题为“《×××》中的文化内涵”的征文活动,优秀稿件在校刊开辟专栏刊发。此项工作由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学校教科室副主任薛蕙同志负责组织实施。
  2、以教师为主导。参加课题研究的八位教师,每人选定一个文化专题开展研究,在规定时间内向课题组提交两篇研究论文;选派杨泗潮老师讲一节文化赏析公开课,并制作成光盘,接受上级评估验收。八位教师每人确定一个实验班,每周展开一次文化研究活动,教师建立实验档案,确定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定期定量进行文化素养检测,教师就检测结果拟写实验报告。建立一定的体系,有计划有步骤的予以展开,重在效果的提高。
  (二)重视学生的课外练笔。文化研究仅靠阅读和说教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练笔是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在各自的教学中,特别是作文教学中加大文化散文写作的指导力度。写作不仅可以对个体的文学修养程度进行系统的测评,而且对巩固和深化文化研究效果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学生有了写作的切身甘苦之后,再去反观文学作品,又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三)坚持短期实验研究和长期教学实践相结合。文学阅读与赏析中的文化研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课题,单靠某个年级二至三年的实验研究,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文化研究必须始终坚持长期研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根本。
  陈宝庆,陈明安,湖北麻城实验高中教师,“文学教育研究”子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