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丽小姐性格比较

作者:苏 芹




  一、引言
  记得中国的作家沈从文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果把这样一种经历放在一个女子身上,那么其一生都应该是鲜活而完美的了。但在此文中要讲述的两位文学女性,她们同样的坚韧,果敢,倔强,独立,但也同样的让人感到悲伤、叹息和沉思。她们分别是凯瑟琳·安·波特笔下的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另一个就是威廉·福克纳笔下值得用一朵玫瑰花来纪念的艾米丽小姐。本文将通过对她们俩的性格分析,让读者对她们能进一步地认识,因为世界文学世界中因为有了她们的存在而更加绚烂。
  
  二、凯瑟琳笔下的韦瑟罗尔奶奶
  
  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1890-1980)在她的短篇小说《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中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描绘了老奶奶临终前一天的心理活动,展现了老奶奶一生八十年的坎坷经历,塑造了一位善良、宽容、吃苦耐劳的倔强老妇人的形象。波特通过意识流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奶奶纷繁复杂的意识活动及其性格特征,充分体现了她作为“一流艺术家”的卓越才能。
  
  三、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小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篇小说以杰弗逊小镇为背景,它塑造了一位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逃避现实以至精神失常的妇女形象,反映了南方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南方的衰落,也写出了艾米丽作为一个人的内心矛盾。艾米丽为情人荷默·巴伦所抛弃。她死后人们才得以进入她的闺房,看到她穿新娘的礼服死去,同时在她的床上发现了荷默那腐烂发臭的尸体,原来艾米丽发现荷默不爱自己时就将他杀害了。艾米丽的变态表现了她的孤傲性情,独立性和倔强的意志,她不肯在压力下屈服,不管别人的议论和指责,选择了北方人为未婚夫,她既不怕讥笑,也不接受怜悯,然而到头来,极端孤傲地把自己推向了丧失理智的疯狂。
  
  四、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丽小姐两位文学人物的性格对比
  
  两位女性形象能在文学世界里成为经典,证明她们都是拥有极大的魅力和感召力的,下文中就将细致地对她们的性格进行一番对比。
  1.两位女主人公性格中的相同点
  韦瑟罗尔奶奶和艾米丽小姐都是孤独的,她们都因为某些原因而在自己年轻时不得不变得独立起来,她们都曾遭到心爱男人的抛弃,在被抛弃后都得在她们的生活的环境下扮演男人的角色生活下去,还可能遭到周围人或隐或现的嘲笑。两位女性都一样的固执,老奶奶固执地不接受死亡,拒绝别人的照顾和同情,艾米丽固执地拒绝父亲的死亡,固执地不随波逐流。
  2.两位女主人公性格的不同点
  韦瑟罗尔奶奶是19世纪美国典型的拓荒人的形象,坚韧,刚毅,倔强,独立;艾米丽小姐是高贵,倔强,乖张,怪癖的名门闺秀,形象不一样注定了性格上的差异。
  两位女主人公,同样在被情所伤之后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报复方式。韦瑟罗尔奶奶当然会对乔治这个落跑新郎怨恨在心,她恨了乔治一辈子,但她却用结婚生子,育女持家这样充实丰富的一生来报复乔治,临终前她仍想告诉乔治“我同其他女人一样还是有自己的丈夫,有自己的孩子和房子,而且是很好的房子,很好的丈夫,我爱他,我同他生了很好的孩子,这一切甚至比我原先希望得到的还要好。告诉他吧,他从我这儿拿走的一切我都失而复得了,而且得到的比失去还要多”。她用这样积极的方式来忘记他人留给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伤痛,也实现了她自己的自我救赎。而艾米丽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为了爱放下身段,来自北方的工头荷默显然是配不上她的高贵出身的,牧师的劝说,堂姐的阻挠,人们的蜚短流长,她全不放在心上。但她说服不了风流不羁的爱人为她停留下来。于是艾米丽将爱人毒死在婚床上,更为恐怖的是她在爱人死后还安睡在他身边,不知多少岁月。既然无法拥有就意味着毁灭。
  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两人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来处理。老奶奶是:忘掉,走出去。她用宽容,善良,自尊建立了另外一种人生。尽管有抛弃,丧夫,丧女,独自一人自力更生的艰辛,但还是体会到了与丈夫的真挚感情,儿女成群的满足,一个坚强自信的快乐...但艾米丽的父亲认为将她与世界隔绝是对她的最好保护,所以她以自视过高的心态赶走了所有她女儿的追求者,或许艾米丽想过反抗,她原本也可以敞开心扉,不再过孤单寂寞的日子,可
  她依据父亲对她的影响自己又建立了另外一座高塔。
  
  五、结论
  
  波特所一贯关心的主题是充满理想主义思想的妇女如何看待他人和社会的残忍,这些妇女都极其敏锐,她们不愿向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妥协,奶奶的姓氏(Weatherall)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点明这是一个坚强,吃苦耐劳的女性。而福克纳笔下的艾米丽小姐一生怪癖乖张而又倨傲自尊,但作者仍然愿意为她献上一朵玫瑰花。因为艾米丽柔弱的身躯和卑微的社会地位后隐藏着巨大的不可知的能量,让人敬佩和感叹!两位女性都像风中的蜡烛,摇曳,挣扎,散发过各自的光和热给世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熄灭...
  
  参考文献:
  [1]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徐晓东,许巍. 英文观止【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4]杨金才.凯瑟琳·安·波特创作简论【J】当代外国文学,2006(3)
  [5]江智利.福克纳的乡土观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1)
  [6]刘世雄。艾米丽的多重角色解读——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湖北社会科学,2006(2)
  苏芹,湖北荆楚理工学院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