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李白诗歌中的明月

作者:姚永强




  月亮在中华民族的审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明月几乎是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而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意象更具有无限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一、“明月”寄托诗人对故乡、对友人的思念
  
  明月最能诱动思念之情。我们耳熟能详的《静夜思》虽只是简练地勾勒了一幅月夜思乡图,但其中举头低头的细节赢得了普遍的认同,这“明月”让人体味不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的形象,完全是思友之情的象征,深深的思念之情如同明月一般常在诗人心头,跨越时空,令人陶醉。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一轮晶莹的月亮被诗人“留”在苍松之上,映照着长流不断的溪水,更映照出对友人高洁情怀的赞赏。
  在《哭晁卿衡》中,诗人说“明月不归沉碧海”,“明月”象征友人的高洁品德,“明月沉碧海”喻指晁衡溺海身亡,境界幽婉,含意深远。
  
  二、“明月”触发诗人对往昔人事的追怀
  
  在李白的诗中,“明月”往往成为缅怀先贤的依凭,《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堪称代表。“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江波涌动,露珠垂落,“秋月”下的景致更令人浮想联翩,于是,“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为人世浑浊、知音难觅而感慨万千,很自然地想起他所敬仰的谢眺:“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在抑郁惆怅之中,“明月”使诗人思接千载,倍感慰藉。
  再看《夜泊牛渚怀古》。在晴朗的秋夜,诗人“登舟望秋月”,青天朗月使诗人思绪飘荡,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慨油然而生,于是便有了“空忆谢将军”的叹惋。
  《梁园吟》中的“荒城虚照碧山月”也绝非简单的写景,而是以“荒城冷月”来概括昔日梁园人事,以便抒写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怀。
  
  三、“明月”展现诗人对各阶层普通人心声的关注
  
  李白诗歌中这样的作品很多。“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月光下采菱欢歌的男女是那样富于诗意,引人入胜。《子夜吴歌·秋歌》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光使思妇捣衣的阵阵“秋声”更具有荡气回肠的感染力,秋月秋声让诗人深感“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听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期盼。同样,《关山月》中,诗人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边塞景象,想到了边地戍客与高楼思妇间相思叹息的无限痛苦。
  
  四、“明月”牵动诗人对内心忧愤的宣泄
  
  作于二入长安供奉翰林期间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是借明月抒写孤愤之情的名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明月亲睹了诗人的孤独徘徊,深思冥想;“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明月倾听着诗人痛苦的歌哭;“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明月无声地接受了诗人焦渴无奈的倾诉和眷恋,明月是诗人自己的心魂。
  《古朗月行》借神话传说写了“百玉盘”般“飞在青云端”的明月形象,但此时的诗人却倍感失落、失望:“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阴精此沦惑,区区不足观”。由此,诗人内心的忧愤竟如烈火般腾起:“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明月成了诗人相与宣泄的对象。
  
  五、“明月”启迪诗人对宇宙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
  
  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酒问月》。
  月亮无数次地升落盈亏,引起诗人无数次地困惑、思索,于是,在又一次月下痛饮时,诗人思绪难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在写出明月既可亲又神秘的特点之后,诗人对着“皎如明镜”的月亮发出一连串提问:“但见霄从海上来,宁知晚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孤苦困惑的浮想中,诗人不禁产生了对人生哲理的深沉思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长在,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涯。明月启迪了诗人,使全诗哲理与诗情共辉,诗魂与月魂并茂,感慨遥深,意蕴无穷。最后,诗人沉醉了:“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是对现实人生的无限眷恋。明月使诗人跃上了精神自由的天国,达到了孤高出尘的境界。
  姚永强,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