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
作者:胡倩佳
“怎么教”,应该说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令每一位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改轰轰烈烈,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理念变幻万千,可我们的课堂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观,照旧是老师自编自导,自说自话。而学生的语文水平渐呈下降趋势,他们的作业字迹潦草,错字连篇,语无伦次。语文越来越不受学生喜欢和重视。有人甚至说,汉语变成了一门地位远比英语低下的“外语”。这是事实。不信你问问现在的高中学生,他们读了几本名著?他们在课外花了多少时间在语文上?语文不是“速效”科目,有的学生甚至在语文课堂上偷偷地做理科作业,认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
高中语文老师面临着令人难堪的处境,他们在应试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双重夹击下苦苦挣扎。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去上语文课呢?
面对语文教学的困境,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和努力,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新的教学手段给语文课改带来新的可能。但我们不难遗憾地看到,在一些多媒体课上,课的容量是大了,知识是多了,拓展也宽了,但学生读书的时间少了,思考的时间少了,体验的时间少了。听这样的课,我的眼睛常常为图文并茂的课件所吸引,笔在不停地快速地记,脑中塞得满满的,可一走出教室,我的脑中似乎什么也没有。
电脑能拯救语文吗?能引领学生走进文化经典吗?如果能,还需要语文老师干什么?汉语有其自身的特点。汉字的精华,首要的是音乐性。严格地说,中国文学史,就是韵文史,三言五言七言,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等,所有这些,以什么划分阶段呢?是音乐性,也就是不同的语言节奏,或者一句话的多寡。一种形式上的美感,犹如汉字书法。汉语的这一特点,决定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立足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涵咏,去揣摩,去赏析,去探索,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立足文本,就是要注重文本字、词、句,尤其是关键字词句的落实,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识别、辨认、理解、探究,感受作品丰富的内涵,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情感。张志公先生曾说:学字,学句,学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基本功。字、句、篇章,这三关怎么过法?只有两条笨方法,没有什么窍门。一条是认真地读,一条是好好地练。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就是不肯在字句的掌握上下苦工夫。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语文?因为这一个个汉字对有些学生来说,就好比一个个外语单词,望而生畏。我们有些老师总是觉得,高中语文还需要落实字词句吗?这不太没有水平了吗?我觉得,如果上完一篇课文,学生都能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能够正确地书写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这也应该算是语文老师对汉语作出的贡献。现在一些网络语言正流行用数字和拼音字母代替汉字,这不值得我们警惕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如果学生连字句表面的意思都没有弄懂,老师就急于让学生去拓展,学生只能一无所获。2006年在湖北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中,黄冈中学胡祥学老师获得一等奖,他的那一节课给我印象很深。我认为他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立足文本,返璞归真,注重文本关键字词句的落实。在引导鉴赏[北新水令]时,他抓住了曲词最富有表现力的用字“残”“废”“瘦”“空”等。在学生自由鉴赏第二至第六支曲词时,始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赏析,像[沉醉东风]中的“碎”“烂”“多”“少”,[折桂令]中的“白”“绿”“红”“黄”等表颜色的词语,[沽美酒]中的“剩”字等。通过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和鉴赏,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哀江南》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也理解了曲词的表现手法: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立足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文本,自主探求,实现自由表达的欲望。人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内心体验。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常常脱离学生的实际,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就提一些连老师自己都难得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去探讨,结果只能是“万马齐喑”。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要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才不至于牵着学生鼻子走,让学生掉进预设的陷阱里。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潘新和曾说:“语文教育,就是要把生命赋予每个人的至高无上的言说权,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管。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要使学生成为言说者,成为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主宰。”我认为当前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老师跳不出应试的樊笼,摆脱不了标准答案的桎梏,剥夺了学生至高无上的言说权,导致学生的集体失语,使本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水一潭,这是语文老师的不幸,也是语文老师的无奈。语文老师如何冲出一条血路,在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说出问题与困惑,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叶老告诉我们:“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正是我们高中语文老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参考篇目
张志公《怎样过语文关》
周经纶《语文:我就是我》
尚杰《汉语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潘新和《语文革命》
胡倩佳,教师,现居湖北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