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可笑吗

作者:赵剑华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取笑了不能决的孔子。孔子可笑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再作探讨。《教师参考用书》上说:“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但是仔细一想,既然是思想问题就不应该有什么“不宜”与“宜”。疯狂的尼采说:“上帝死了。”宣示人类从奴性走向理性。其实上帝没死,是人信仰上帝的心已经死了,《教师参考用书》何必再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颇有多此一举的味道。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可笑吗?我的理解是:
  一是孔子不可笑。两小儿笑孔子“孰为汝多知乎”是可爱,是童稚,但是今天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去怀疑讥笑孔子的“多知”,我看那是我们的无知了。依“两小儿”的思维逻辑,孔子既是“多知”之人,那必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诸子百家,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像我们这样的小儿科问题必然是手到擒来,小菜一碟。殊不知“多知”不是“全知”,孔子之为孔子,固然有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学问高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无所不晓无所不通。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也有不知处。承认孔子是一个“多知”者,就必须同时承认孔子也是一个某些方面的“不知”者。这一点我们是必须明白的,如果今天的我们、今天的学生仍然像两千多年的“两小儿”一样讥笑孔子的无知,那是不是一种可悲呢?这是其一。其二,对孩子的“争斗”,“孔子不能决也”,但是孔子可贵之处在于既然“不能决”就不多言,不是装神弄鬼,强不知以为知,胡说一通,而是选择沉默。因为对于孔子来说在不知面前选择沉默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什么是智慧?对自己不明白的事理抱一种诚实的态度,老实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孰为汝多知乎”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隐含在孔子“不能决也“的沉默中。更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孔子身体力行的自勉,哪怕对方是一个孩子也是如此。从这一点看,孔子不仅不可笑了,而是可敬可佩了。
  赵剑华,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