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构建新型的高中小说教学策略

作者:祝伟清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在学科类课程的教学中开展专题性研究活动。广义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不乏中外文学名著选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隽永的艺术魅力,在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和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适合于研究性学习。本文就引入研究性学习来构建新型的高中小说教学策略,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构建新型的高中小说教学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传统小说教学通常是按照这样一个流程来处理的: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的分析。其突出表现是以情节结构分析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师对教材钻研得深不深,重视教师“教”的作用,忽视学生在小说阅读中的能动作用。要是老师们都博览群书,还应该说是学子的幸事;而要命的是,有的语文老师只读一本书,那就是教学参考书。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对教参奉为圭臬,只是充当“提出问题”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教师无意中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了一个巨大的存储文学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对语文课心生厌烦。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后语文作业,一般都着眼在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而且课内外的沟通是间接的。很多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迎刃而解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白白花费许多宝贵的时间。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现代教育带来一片曙光。假设我们把传统的阅读方式看成平面的展读式,那么,今天的交互式阅读就使我们进入了一个立体的和网络的阅读状态。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直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构建新型的小说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高中学生正走向成年,思维趋于成熟,已初步具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相当的知识积累,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能力,发展他们的探讨研究能力,是高中小说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小说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推进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人人有慧眼,能够发现问题。
  现行新教材中的小说编排非常方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课题资源。这里仅以必修课第四册课后习题为例:
  (1)第一课《祝福》练习四: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2)第四课《荷花淀》习题三: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3)第九课《林黛玉进贾府》习题四:话说“凤辣子”: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象。
  (4)第十一课《失街亭》习题三:问题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我们不可能对以上课后习题研究得面面俱到,而需要抓住课文重点、难点,经常指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外延进行主动探究。教师可以围绕专题教学要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可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然后写出自己的探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只要是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关、对学生的成长有益的都可以列为探究的对象,由筛选的探究目标点辐射开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围绕目标点的知识网络。
  根据小说的文体特征,在继承传统小说教学中有益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小说教学体会,构建了“在常规小说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辅以讲授和答复”和“全程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三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组织话题,确立阅读目标→自主探索,筛选阅读信息→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这种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进一步感悟自我的价值和创新的意义。
  
  三、小说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例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一口气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小说教学,三个单元下来,十几篇小说之后,实在容易沉闷了。如何保持文学课教学的生气呢?进行新的挖掘,提供有价值的专题,引起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例一:《祝福》主人公祥林嫂的死究竟是由谁造成的,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探究的空间比较大,采用“在常规小说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设计五个专题对接本课的教学目标,示意如下:
  1.汇总《鲁迅小说一览表》:识记鲁迅的小说。
  2.编写《祥林嫂的年谱》:掌握倒叙式的结构方式、概括情节的能力。
  3.计算《祥林嫂的五张账单》: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及悲剧命运。
  4.分析《祥林嫂的死因》:理解小说的主题。
  5.品味标题:体味鲁迅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培养青年学生的同情怜悯之心。
  就“祥林嫂的死因”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有没有拯救过自己?有。首先是逃婚。然后是婚礼中拼死反抗,最后是用积存的工钱捐门槛。但依然无法改变婆婆逼婚、大伯收屋、柳妈们歧视寡妇的社会现实。可见,封建礼教杀人是第一因。
  祥林嫂有过几次逃生机会? 总共三次。其中第一次逃生机会,在丈夫死后可以在婆家从一而终。但婆婆为什么逼嫁?因为小叔结婚无钱,贫穷。可见,贫穷杀人是第二因。
  鲁镇社会人际关系怎样?人们冷漠自私、世态炎凉也是促使她走向死亡的第三因。
  如果这些都是外因,那么内因呢?祥林嫂中封建思想的毒很深,心造地狱,连她自己也成了杀手。这是第四因。
  计算《祥林嫂的五张账单》可以作为以上分析的佐证。
  搜索课文中关于钱的表述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计算这五张账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深深毒害。
  我们的这一研究能直击这篇小说的主题,在问答中一步步追寻人物命运,可开启学生思维角度并形成迁移能力,这种另辟蹊径的学习方法不妨偶尔一试。
  例二: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将“‘红楼’文化”作为一个总的研究课题,分高二、高三两个阶段进行。采用“全程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二阶段实施过程分四步:
  首先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组织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林黛玉进贾府》,课外荐读《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金陵十二钗判词》,结合本文的教学要点推荐四个子课题,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1.话说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2.鉴赏贾府环境和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3.经典对白点评;4.探讨《红楼梦》的主题。
  其次学生自愿组成课题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申报了研究课题:1.谈黛玉的敏感;2.说王熙凤的“辣”;3.从“回王夫人”看王熙凤“一箭五雕”;4.“性情中人”宝玉;5.世俗眼中的宝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6.宝玉眼中的黛玉;7.“红楼”中的“群芳谱”;8.“侯门深似海”的贾府;9.贾府中的见面礼规、用餐程序;10.从贾府看豪门摆设;11.经典对白点评三则;12.贾府至尊至贵的背后;13.贾府——封建上层社会的生活写照;14.贾府——封建时代的缩影。
  再次,各小组进入了具体研究阶段。钻研课文、查阅书籍、上网浏览后形成文字。如到www.Honglm.net的“红学资料”、“经典对白”、“人物品评”、“曲艺赏析”搜寻、收集相关信息,在“红迷论坛”上发表、交流自己的看法,分析、质疑他人观点。
  最后为全班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共享的机会,展示研究成果。
  综合上述,新课标理念下的小说阅读是一个大量掌握信息,通过分析、论证而整合信息的过程。在新型的小说教学策略下,生活化、人文化的观念加之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着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祝伟清,教师,现居浙江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