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课堂因质疑而精彩

作者:杨 东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创新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主动参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呢?
  
  一、课前质疑。
  
  一位教师在教《钓鱼的启示》之前,问一个问题也提不出的学生,什么叫“启示”?他摇摇头。又问:“钓鱼就钓鱼,怎么还有启示呢?”他又摇摇头。教师说:“这不就是有两个问题了吗?你把它写下来。”他恍然大悟忙写了下来。过了一会,他自己也能提出一二个来了!还有一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提的问题常常没头没尾,教师就在他本子上写范句。让他说一说意思,再让他自己改刚才自己提的问题……所以这个班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但问题提得多而且有一定的水平。
  
  二、课中质疑。
  
  在课中质疑包括:从词、句等语言运用上质疑,从标点符号运用上质疑,从文章的内容上质疑,从课文矛盾处质疑……也就是在学生想知道处,在学生易出错处,在学生理解片面处都可以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1.找中心句来质疑。《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学生在自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长城》等课文时,从中找出最能代表课文主要意思或对自己启发最深的一句话(即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些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只要让学生从这些句子中找到“疑点”,因势利导,在释疑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不仅对理解课文有利,还可以达到道德、审美、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教师教会学生善于捕捉教材内容的“关键点”,使他们做到自疑、自悟、自解、自得。
  2、从词语方面质疑。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词语积累,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推敲文章的用词用语,特别是一些重复的和意义较为特殊的词语。关键词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作用或不容易理解的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质疑,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让学生抓住“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样的词来质疑,通过这样的词你能看出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又如,《小溪流的歌》一文中多次提到“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以这句话设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和主旨。
  3、在细节处质疑。比如《秋天的怀念》写母亲两次要带儿子看菊花,让学生在此设疑,进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和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再如《爬山虎的脚》中的“巴住墙”“拉一把”“往上爬”等词貌似平淡无奇,却清晰的说明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4、在想象中拓展质疑。利用某些培养想象能力和“言尽而意未尽”的文章设置疑问,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等能力。如《乌鸦喝水》一文中介绍了乌鸦看到瓶子高水少,想出添小石子使水面升高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你还能想出哪些办法能喝到水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教学效果很好。比如学完《狼和小羊》,提出根据文章结尾让学生续写文章,利用想象设疑,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提问方法。
  
  三、课后质疑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如何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再向纵深拓展?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个性,而应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增强和提高。你的课堂就会因质疑而精彩!
  杨东,吉林通化市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