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编演课本剧让写作有米之炊

作者:周巧燕




  随着一场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的上演,校元旦汇演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本剧也成了校艺术节上最夺人眼球的亮点,其中的台词更是使人津津乐道。而这,正是文学写作——剧本在发挥着莫大的作用。
  初中语文应试中,写作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一块蛋糕。可是,如何才能适时抢到这块糕点并有滋有味品尝之呢?对策可谓众说纷纭,要求形式创新者有之,讲究写作技巧者有之,更不乏提倡背作文者。殊不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相应的题材,纵然技巧再高明,也不过是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罢了。除了积累中学生日常的生活题材,其实教材上的文章更应作为学生积累的素材。而课本剧的编写,无疑是文学写作创新的另一条蹊径,它可以让有米之炊香味更浓。那么,课本剧到底怎么编演呢?
  
  一、搭灶生火——研读剧本,把握特点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要想把课文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为课本剧,首先要懂得剧本的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编出符合要求的课本剧。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戏剧只有九下第四单元,此外还有书后所附一篇有关戏剧的文章,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使自己具备编写的基础知识。
  编写课本剧必须突出体现剧本的三方面特点: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是最“要劲”、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把握了剧本以上几个特点和要求,要学编课本剧也就有了基础,犹如搭好灶台生了火,只待淘米下锅煮饭了。
  
  二、淘米下锅——选定蓝本,尝试创作
  
  要编写课本剧,所选课文要求矛盾冲突激烈,情节性较强,人物性格鲜明,一般选取较生动的记叙性课文为宜。初学课本剧编写,选用的课文篇幅不宜太长。如内容太多,也可选取其中一个段落层次,因为初中学生语文实践水平较为有限,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笔者在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时首先选取了九下文言文的《〈庄子〉两则》,简短易懂,作为初学者便于掌握。请看原文及学生改写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课本剧)
  人物:庄子、惠子。
  地点:濠水之滨。
  幕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庄子与惠子相约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濠水滔滔向西方流去,水中的游鱼悠闲自得,一群又一群地在桥底游过。
  庄子:你看河中的鱼儿游来游去,多么自在啊!一瞧,就知道它们生活在水中有多么快活了!(一手指着水中的游鱼,一手拍拍身旁惠子的肩膀)。
  惠子:(一脸好奇)你又不是这水中的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笑了一笑,大声)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严肃)我不是你,当然不晓得你知道什么;可你也并不是鱼啊,你怎么会知道鱼的事呢?(眉头舒展,嘴角微微上扬,朝着庄子拱了拱手,转身慢悠悠地走开了)。
  庄子:(不知所措,望着远方;一只乌鸦从上方飞过;好似得到了问题的答案,转身向已走远的惠子赶去)噢!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吧。你先前问我,我哪里知道鱼的快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在问我,老实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惠子:(一愣,之后大笑)佩服,佩服,小生佩服啊!
  庄子:作揖回敬。
  幕落。
  (作者:横店一中 楼杨杨)
  以上浅显的小短剧编写,学生可在老师指导下课内当堂完成,既能明白课本剧的一般写法,又解除了对课本剧编写的畏难情绪,对进一步当好编剧滋生了兴趣。
  
  三、文火水煮——读透课文,想象创新
  
  当然,要创作出课本剧佳作,还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时需引导学生读,读透所要改编的课文,要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人物性格的内涵与特定的历史背景相联系,是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文中人物性格要清楚,更要清楚产生其性格的社会背景,清楚作者塑造此形象的用心。根据课文故事情节,依据人物的出场顺序,创造性地设计好人物的对白、动作、表情。人物对白不要机械套用课文原话,要在不改变课文原意的前提下,创编更生动、幽默,更具有个性化的人物对白,剧本的尾声一定要达到创作的最高潮,以利于揭示升华表演主题,收到应有的体验教育效果。
  下面附上学生改写的《庄子》课本剧以飨读者: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课本剧)
  场景一:大街上
  人物:庄子、官兵、百姓。
  幕启。一群官兵手拿庄子的画像在人群中搜捕庄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