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反对作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

作者:喻文逸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在阅读教学方面,广大教研员和语文教师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但是,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导致现行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出现了种种弊端,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在我看来,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尤其令人担忧,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努力的改正决心、措施,势必大大阻碍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目前作文教学中形式主义倾向的具体表现
  
  关于作文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叶圣陶先生作过精辟的阐述。
  首先,在内容和形式的先后顺序上,叶老认为,写作最初是“自然起一种愿望”,然后思考“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其次,在两者的主次关系上,叶老认为“宣示思想感情本来是目的”,而作文的形式(作文的法度、技术等)是手段,二者的关系不可颠倒。
  我们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很浓的形式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章结构公式化
  在当前一试定终身的背景下,为了使学生在作文这一大项中取得可观的成绩,许多教师在文章结构上给学生设计了一些“万用”公式,让学生反复练习,确保考试作文结构明晰。
  牧惠在《从“八股”到“十股”》一文将写作模式总结得直接明了:
  引论——概述材料(2-3)句;简析材料(1-2)句;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举出典型例子(最好一正一反);分析例子(1段);引用名言(2-3句);分析名言。
  结论——回应观点(1-2句);回应材料(1-2句);小结全文(1-2句)。
  许多教师就是按这样的模式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无论大考小考,学生作文在结构上都不会出问题。
  也许很多人会说,议论文的结构本来如此,但是当我们看到无数的文章用这种结构表达,像流水线一样“生产”作文时,难道不觉得文章写作已变味了吗?
  2.文章语言模式化
  为了使学生在作文考试中用语言打动阅卷者,不少学校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即拿出几种作文模板,让学生反复仿写,甚至是让学生背熟若干排比句、哲理小故事,然后在考试时按照话题和模板进行组合,据说,这种方法在考试中极为有效,在各个学校间也极为流行。
  比如,这种“万能作文法”中的一种模板是这样:
  第一模板,经典万能妙句开头。(渲染文采,100字以内)
  是什么,来得悄无声息,走得不留痕迹,却激起所有色彩的轻舞飞扬?
  是什么,走得不留痕迹,来得悄无声息,却留下穿越一季的倾情歌唱?
  是什么,轻轻地来,也轻轻地走了,在收获的季节留下飘垂的金黄?
  是什么,悄悄地走,也轻轻地来了,为沉寂的大地织出洁白的梦想?
  哲人对着蓝天微笑:“是时间。”
  孩童握着风筝拍手:“是风。”
  流浪者说:“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梦。”
  我说_____________(填写话题关键句)
  但凡稍有一些良知的人都应明白:这完全是作文的弄虚作假,是教学机智的堕落。
  当我们读到无数的用模式化语言组合的作文时,难道不会感觉到作文教学已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困境了吗?
  
  二、追溯形式主义倾向的根源
  
  作文教学中出现上述形式主义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对于教育功能的错误认识和考试制度的弊端是产生形式主义倾向的最重要原因。
  虽然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但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主宰着家长的教育价值观,一张试卷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客观现实存在,这使得语文教师对于作文训练慎之又慎。
  老师们都明白,让学生自由写作,当然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写作才能,自由放飞学生的思想,写出优秀的作品,但是这样也可能导致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一旦写作不顺时,作文可能“砸锅”,影响升学。老师们也明白,大量阅读积累也利于作文写作,但由于学生课业压力大,难以实施。
  而在作文形式上多下一番功夫,费时少、见效快。当然这种形式化做法只会将作文教学引入歧途,是一种浮躁、功利化的表现。
  其次,语文教学长期忽视人文性也是形式主义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
  前些年,语文教育界强调“语文是个工具”,指的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关注的是获得知识、发展思想、培养情感的手段,而不是知识、思想、情感本身。这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障碍,直接表现就是学生作文中思想的苍白、情感的单薄、内容的空洞。
  此外,八股文的流毒也是导致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因素。封建时代广大士子都是藉此走上仕途、建功立业的,这点不可能不被人们注意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八股文以另一种形式死灰复燃,影响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足为怪的。
  
  三、形式主义倾向的危害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正确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有利于文学创作健康发展,片面强调形式,文学作品就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成为没有思想的空壳。
  汉大赋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时尚,作品形式可谓发展到了极致,但也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
  齐梁“宫体诗”在形式上成就很高,语言风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但内容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最终缺乏生命力。而像《诗经》、《离骚》这类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统一的作品则在文学史上始终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这种形式主义风气,对作文教学危害极大。
  首先是文章内容的陈旧贫乏。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新意。通篇杜撰子虚乌有之事,编造美丽的谎言,写假、大、空的文章。邹静之在《女儿的作业》一文中说:“她的作文几乎是假话、假思想、假故事大全。她的同学几乎都写过扶老婆婆过街,给老师送伞……,她们快乐地编着一样的故事。”中学生缺乏这个年龄应有的激情与幻想。
  更为重要的危害是,文章感情上是概念化的表达,战胜脆弱、勇于奉献、讲求诚信、追求淡泊……,普遍缺乏真情实感和个性,它一方面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培养独立思考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问题,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
  
  四、形式主义的纠正措施
  
  上述形式主义倾向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我们也要从多方面努力解决。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
  第一,建立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
  对于作文水平的测定,通过一篇文章来评判是有偏颇的。我们可以尝试多种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前有的地区考试时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和一篇大作文,现在有人主张“作文考级”,虽然对其利弊有争论,但都是一些有益的探索。
  第二,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科学性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美等诸多“非工具性能力”的培养目标,还有“语感、顿悟、美性、直觉”等“非逻辑认识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感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第三,阅读和写作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广泛的阅读,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优秀的作品往往会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杰出的文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博览群书的,而目前中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远远达不到要求,这不能不说是影响作文水平的一大原因。
  第四,校内与校外结合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果能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就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打破时空界限,让作文教学融入丰富多采的生活当中。
  湖北宜昌市语文教育界在课内外衔接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他们在课堂外有学习语文的“四大支柱”,一是广泛开展文学社团活动;二是深入开展课外阅读;三是广泛开展收视课;四是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他们的课内外结合使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结出硕果。
  第五,充分发挥语文教师这一资源优势
  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和运用,而且语文教师自身就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资源。
  首先,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熏染,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写作。
  其次,语文教师要躬亲示范。教师自己如果不经常写“下水作文”,很难说对学生作文有正确、有效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就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许多作家在回忆自己的文学之路时,都会提及他们的语文老师。可见一个知识丰富的语文老师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对于作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只要我们弄清其根源,认清其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使中学作文教学步入到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来。
  喻文逸,中学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