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作者:陈良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与“独特体验”,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性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同时由于某些教师教学理念不先进,造成个性化阅读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存在“格式化”倾向。由于受自己所接受的知识限制,缺少新的知识的及时补充,长期坚守着一套封闭的(甚至是过时的、错误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看到《项链》,就想到资本主义社会妇女的爱慕虚荣;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就使学生的阅读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
  二是指教师文本解读时存在的“包办化”倾向。教师唯恐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文本,全权包办,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与自由,把文章从语段到文句到字词,机械化、程式化操作地肢解讲给学生。倾力于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割裂了浑然天成的美文意境,以扩张“知识容器”的存储能量,使原本内涵丰厚、品位高雅的文本阅读教学沦为以复制知识为目的的流水型作业。看上去知识的传输也许全面了,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却被严严的禁锢了。
  三是指教师解读文本时存在“胆怯化”倾向。有人认为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读文本的权威。受其影响,因而不少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不敢再“外加”一些东西,就文本而文本,忽略了作家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忽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与实际立意,忽略了文本思想原有的深度,浅尝辄止,如此的阅读割断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纽带,根本无法让读者与文本之间形成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更谈不上碰撞了,而文本本有的育人功能便被弱化、淡化了。
  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要想在阅读中充分放飞学生的个性,真真正正地体验个性化阅读带来的好处,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目标的定位要关注学习主体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一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智力、方法和情感差异。教育的本质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充分认识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及智力水平,使阅读教育目标尽可能地适应他们应有的发展水平。标准过高,会给学习者造成精神压力;标准过低,将会压抑其对知识探索的激情。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我若为王》时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1)“我”若为王之后是怎样一番光景?(2)“我”为什么不喜欢为王?(3)结合鲁迅关于“奴性”的观点,奴才是怎样的一副嘴脸?(4)奴才与王权的关系怎样?(5)这篇文章在批判什么?这组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设计较巧妙。第一问,学生可以直接从文本中筛选信息,找到答案;第二问,学生需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文本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三问,文中第5段有细致地描写,通过联系鲁迅先生的“奴性”观点,激发学生对“奴才”的憎恶之情;第四问,综合文史哲知识,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五问,通过以上问题分析,水到渠成概括文章主旨,可以培养学生整合分析概括能力。这样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并得到发展。
  第二、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阅读解文是个人的行为。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素养积淀,所以即使坐在同一教室里,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的心理,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每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解读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比如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学生是从品读品味课文美点妙处的角度阅读文本的。(1)诗人是怎样描写“梦游”旅程的?(2)诗人是怎样描写梦境之神奇的?(3)诗人梦醒后是怎样一个心情?再比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学生选择“别里科夫的婚事”这一角度解读文本:(1)别里科夫能不能谈恋爱?(2)别里科夫差一点到手的“天鹅”为什么会飞了?
  第三、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让学生自主自由地读课文,因为读书是理解和学好课文的基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没有读,凭什么交流;没有读,哪能提出颇有水平,让人思考的问题;没有读,哪能谈的上体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无论阅读什么文章,从初读感知,到熟读精思,再到活读鉴赏,学生始终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始终占有读书的主动权,始终拥有充裕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
  第四、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多交流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荒谬之处。我觉得,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在阅读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式的阅读方式,把教师从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学生才敢于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讨论交流并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让学生乱讲,讨论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组织。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交流氛围,要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讨论交流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才能在讨论交流中真正畅所欲言,充分表达。
  第五、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和谐共生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阅读起引领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适度的教学平台,学生才能在阅读中体悟文本的精妙。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新的课堂已经把学生放在阅读的主体地位了,而与此同时教师势必会忽视自己作为阅读教学主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甚至会错误的认为自己的“导”势必会有一种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其实不然,在主张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的导向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强阅读的信心。
  第六、阅读评价不能要求一刀切
  要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评价,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的评估不能是静止的、绝对的,不能用一次考试来定好坏,要建立一种发展的全面的动态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评价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化阅读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应不断地审视自己,完善自我,在课堂上应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
  陈良卓,教师,现居浙江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