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名篇

作者:王文东




  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扩大他们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应大力开展“读经典文学名著,享百年知识人生”、“做个快乐读书人”等文学讲座及读好书系列活动。使初一学生在新学年一开始,就明确“为什么读”,明确“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坚持让学生每天读一篇精美短文,适当写些赏析与摘抄,每一节课让学生说名著听名篇,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学氛围中“趋向鼓舞,心中喜悦”。
  其次,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文章,使学生明确“读什么”。我们语文老师要及时地大力宣传读书的重要意义并指明人生的必读书,为学生读好书指明方向,并确立“非最好的书不读”的正确读书观。可通过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积极引导学生热爱读书,走进名著缤纷的世界。例如在新学期初,我设计的一堂题为《走进泰戈尔》文学名著导读课,以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作为学生亲近并走进名著的桥梁,指导学生通过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方法,缩小与名著的距离感。引导学生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在整个初中阶段“亲近中外经典名著”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定的一步。
  第三,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阅读名著时,我们应告诉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1)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2)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重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会更多。(3)要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摘抄名言、精彩片段,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第四,积极引导、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指导课外阅读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些好的作品可能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它们确实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这时我们就要想方设法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学生未接触之前,对此书不感兴趣,但这本书对学生可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这时,就应当选取书中一些曲折的故事情节,向学生作生动的介绍,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让他们主动地找来《爱的教育》饶有兴趣地阅读起来。学生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关键在于我们的积极引导和点拨。
  第五,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延伸阅读。我们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使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例如:在学了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适当补充介绍李清照中、晚期的代表作,如《醉花阴》(薄雾浓浓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李清照;喜爱李清照的,可找到女词人的全部作品熟读、吟诵。另外,对不同作家同一内容作品的比较阅读,可使学生发现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通过实践,我认为:初一阶段应以宣传引导学生热爱文学,并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为主要阅读教学目标;初二阶段以引导学生逐步自主阅读,并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为主要方法,配合具体的阅读评估条例,将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考核分数,记入学生的学期、学年总分,并作为考核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初三阶段则以精美短文的阅读与文章分析训练并举,兼顾中考与名篇阅读。只有这样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行名著名篇的导读计划,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达到能“独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维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一阅读目标。
  王文东,教师,现居浙江东阳。